道信禅法的依据:“诸佛心第一”和“一行三昧”

(一)道信禅法的依据:“诸佛心第一”和“一行三昧”

道信向弟子表示,他所说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即他的禅法,是专为“有缘根熟者”说的。何为“有缘根熟者”呢?自然是愿意信奉他的禅法,并且在修行方面已经达到一定造诣的人。他在谈到自己的禅法的依据时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楞伽经》卷一有曰:“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意为在大乘的各种引导众生解脱的法门中,只有观悟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本有佛性)的法门才是最重要的。众生之心从根本上说等同于诸佛之心,但只有在众生通过观悟自己本有佛性,断除掩覆于本有佛性之上的烦恼情欲之后,才能使清净的佛性显现,从而达到解脱。此后所引的《文殊说般若经》,全名是《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由南朝梁曼陀罗仙译的。道信的引文在原经卷下,文字全同。大意是说,“一行三昧”这种禅法是叫人在禅观中专心观察世界万有的平等无差别的“一相”;为了修持这一禅观,首先应当领会般若思想,然后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在那里静心入定,专心观想一佛,称念佛的名号,如此念念相续下去,就能由此一佛看见无数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佛;这是因为,佛法是等同无二,不存在差别的。这一禅法也叫“一相三昧”,是教人从观想一佛开始,到观察法界实相,达到对世界空寂平等的认识。在《大乘起信论》的“修行止观门”的地方也有对于一行三昧的介绍,说:“依是三昧(按:指真如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既然世界一切平等没有差别,那么佛与众生也平等无二。因此,如能修持一行三昧,修持念佛,进而观想诸法实相,就是通向成佛之路的入口(“念佛心是佛”),就会进入处处是道场,时时入菩提的自由无碍的境界。道信通过宣传这种禅法,目的是增强修行者对于达到觉悟解脱的信心。

道信的禅法在理论上虽然特别强调是依据《楞伽经》、《文殊说般若经》,但从所引证的经文来看,也受其它大乘佛经的影响,如《般若经》、《普贤观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法华经》、《无量义经》、《大涅槃经》、《无量寿经》、《维摩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