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万有皆由心造,虚妄不实
本经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事物,不外乎有五种,称之为“五法”,说“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见卷四)。所谓“一切佛法”包括: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八识的论述,通过这一论述提出世界万有皆由心识产生,即所谓“三界唯心”的结论。
何名五法?一是“名”,即各种事物的名称(如瓶子)、语言符号;二是“相”,是各种“形相”、“色像”,即一切事物和现象,与前者可合称“名相”;三是“妄想”(魏译本作“分别”),“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即心识与心理活动,说心识及其作用可以造作与“分别”各种名称和一切事物、现象,因为虚妄不实,所以称之为妄想;四是“如如”,“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是说由心识显现的一切名相是空无不可得的,而脱离妄想的毕竟空寂的真实境界是如如,也称真如;五是“正智”,使认识与真如相契合,即为正智,“于彼处入正觉”,脱离有无、断常等见。前三者是世间法,后二者是出世间法。
对上述五法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归纳出三种性质,也可称为三种“自性”。让我们先看看经文。重要的有关经文有两段:
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妄想自性从相生……有两种妄想自性……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卷一)
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所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各别持,是名缘起自性;……正智、如如不可坏,故名成自性。(卷四)
经文的表述有含混之处,按其大意,不外是说:1.名与相,因为是由妄想而生(“内外相计著”,“内外自共相计著”,魏译本[18]作:“妄执名字,戏论分别”,“妄执名字相,分别境界相、事相”),又为妄想所缘,故称之为“妄想自性”;2.从妄想生“心、心所”(心理作用),即心识,依此因缘有种种名相产生,故可称妄想及心识为“缘起自性”;3.超越于妄想的如如、正智是“成自性”,此亦称“自性如来藏心”,是达到解脱的佛的精神境界。后世唯识经典称此三性为“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表述也比较周密一些,但意思是大致相同的。从解脱论上来说,修行者如何脱离妄执名相的第一种自性,进入达到觉悟的第三种自性呢?关键在如何对待第二种自性,如何改变第二种自性。这就是心识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楞伽经》所说的心识包括“八识”,即:如来藏——识藏心(魏译称“阿梨耶识”,后世唯识经典译为“阿赖耶识”),相当于精神主体或灵魂;意(后世唯识经典译作“末那识”),相当于主体意识;意识,统辖调节其它五识的精神功能;五识,五种感觉机能,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说五识时刻与前述的识藏心、意、意识“相俱”。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如来藏——识藏心,有时也简称为“心”。
早期唯识经典在对第八识的说法上尚末取得一致。第八识既被看作是精神的主体,有时也被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有的经典虽把它看作是清净无染的佛性,称之为“如来藏”,然而在有的场合又把它看作是包含清净、污染两个方面的现实的精神主宰者,称之为“识藏”或“阿梨耶识”。《楞伽经》就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在第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称之为“阿摩罗识”(意译“无垢识”),相当于清净无染的佛性。《摄大乘论》、《转识论》属于这种情况。按照宋译《楞伽经》的经文推断,实际是认为第八识具有“体性”与“相用”两个方面的。从体性来说,它是清净无染的,称它是如来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是无生无灭的(相当于《《大乘起信论》中的“心真如门”);从相与用来说,称它是识藏(魏译本作阿梨耶识),是被情欲烦恼污染或掩蔽的佛性,是有生有灭的(相当于《《大乘起信论》中的“心生灭门”)。前者为后者依止的本体,后者为前者的外相和作用,具有变现万有无常现象的能动功能。这种意思在经文中是有表述的。卷四有两段文字,不妨全部引用:
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无明地,与七识(支那校本注:梵本意云:第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
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魏译本为:五识身共意识身)。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支那校本注:意识与五识俱执取形相差别)。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支那校本注:勘梵唐二本云:由意俱生转识习气而为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19]
引文中的“趣生”,意为轮回的趋向。在魏译本作“五道生死”。五道是佛教所说五种轮回的生命主体和处所,包括天、人、畜生、地狱和饿鬼,也可解释为众生与世界。“习气”是“种子”的另一种译名,指心识所蕴含的能引发思想、行为和“变现”造作众生和世界万有现象的功能。“漏”是烦恼的另一种说法。“无漏习气”是指作为心的体性的如来藏所含有的清净的觉悟基因,也可以理解为佛性。在这里把如来藏与识藏(阿梨耶识)混在一起,说“如来藏”即“识藏心”,或只称“如来藏”,或统称“识藏如来藏”。但在第一段引文中明确解释说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总之,这两段引文是说:
1.如来藏是世界众生和万有的本源;
2.如来藏受本有的“虚伪恶习”(佛教所说的“无明”烦恼、业力)薰染,成为第八识“藏识”。它与作为主体意识的“意”和“意识”、五识互相伴随(相俱),发生种种精神活动,不断“妄想”,执著“境界”、“名相”,不认识世界万有是“自心所现”(或称之为“自心现量”),看不到“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和空、虚妄的本质(参卷一),由此产生贪爱等等烦恼和“常见”、“断见”等等见解,使人流转生死。
3.作为心的本体的如来藏是众生达到觉悟解脱的内在依据(菩提种子),是清净无染和不生不灭的。
对于世界是唯心所造,“自身现量”,虚妄不实的思想,本经有不少描述和比喻。其中把“心”(识藏)比作“海”,把无明烦恼比做“境界风”,说如同大海由风吹起由海浪一样,心识由于“境界风”的吹动,产生种种“识浪”,于是形成各种妄想和烦恼,不能了解诸法“自性”,达不到解脱。有一首偈被后世禅宗常常引用,其中说:“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卷一)只有通过认识一切空无,断除无明烦恼,达到心识的转变,才能觉悟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