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祖堂集》的编撰
唐朝后期至五代时期,慧能开创的禅宗南宗逐渐成为禅宗的主流,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在禅宗的发展中虽然慧能的弟子神会(684—758)北上与北宗辩论,在安史之乱中主持戒坛为平定叛乱筹集军饷立功,为扩大南宗影响和取得朝廷对禅宗南宗的支持作出巨大贡献,但真正将南宗禅法传播于后世者是慧能另两个弟子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法系的弟子。在青原的弟子石头希迁的门下,出了药山惟俨和天皇道悟,在药山的法系后来形成曹洞宗;在道悟的法系经三传至雪峰义存(822—908),在雪峰的法系后来形成云门宗和法眼宗。在南岳的弟子马祖道一的法系,后来形成临济宗、沩仰宗。
《祖堂集》的编撰者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出自雪峰义存的法系,生平不详。《祖堂集》之序的作者净修文僜禅师是泉州招庆寺的住持,与他们当属同一个法系。
文僜,即省僜,《祖堂集》卷十三所载〈福先招庆和尚传〉、《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泉州招庆院省僜净修大师传〉皆是他的传记。此外,明代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僧元贤在崇祯十六年(1643)编撰的《泉州开元寺志》[25]和乾隆二八年(1763)刊《泉州府志》卷六五皆有省僜的传。下面据这些资料对文僜的生平略作介绍。
省僜(文僜)(?—972),俗姓阮,泉州仙游县(在今福建省)人,原精于戒律,并常讲《观弥勒菩萨上生经》,后改奉禅宗,相继参谒雪峰弟子鼓山神晏、长庆慧棱、安国弘韬,皆未契悟,后投至雪峰的另一弟子保福从展(867—928)的门下,从受禅法。此后游历吴、楚等地,访师参禅。
泉州是对外交通的港口和重要商业城市,对南亚和西亚也有着频繁的商业贸易往来,在五代时期先归十国之一的闽国统辖,后并于南唐。唐末王潮为福州观察使,占据今福建地方。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王潮之弟王审知被封闽王,领有五州,治福州(在今福建)。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死,诸子为争王位发生内乱。后唐长兴四年(933)王延钧即位称帝,都长乐(今福州),国号闽。后晋天福八年(943)王延钧弟王延政另在建州(今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三年后复国号闽,不久被南唐所灭。时为南唐保大三年(945)。
雪峰义存及其弟子得到闽王和地方官僚的大力支持,在福州、泉州、漳州一带地区建立寺院,传播禅法,影响很大。王廷彬是闽王王审知之侄,唐末天祐初(904)为平卢节度使,权知泉州军州事,翌年正式为泉州刺史,官至检校太保、太尉等,前后任泉州刺史达26年(约至930)。他出生于泉州佛寺,信奉佛教,“多艺,工诗歌,颇通禅理”。[26]泉州开元寺建于唐垂拱二年(686),曾名白莲瑞应道场、莲花寺,唐中宗时改名龙兴寺,唐玄宗时改称开元寺。王延彬在此开元寺内另建千佛院,请省僜担任住持。《祖堂集·福先招庆和尚传》记载他被迎入招庆寺举行开堂仪式时,有僧问:“九年少室,五叶开花;十载白莲,今日如何开示?”前句是说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世形成禅门五宗;后句是说省僜在泉州开元寺(白莲道场)十年,今日来招庆寺将开示何法?十年是个概数,省僜在开元寺住的时间也许在十年以上。因为省僜曾任开元寺千佛院住持,也曾被称为“白莲”、“千佛”。本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从伦敦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敦煌遗书中发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S1635,《大正藏》卷八十五有此校本),大概就是他在千佛院撰写的。
泉州的招庆寺(或称招庆院)创自中唐之前,泉州刺史王廷彬重新建造,天祐三年(906)请雪峰的弟子慧棱(854—922)为住持,后来慧棱应闽王王审知之请到福州住长庆院传法,此寺由其弟子道匡担任住持。[27]省僜与道匡为同辈。后晋开运元年(944)三月,闽国拱辰都指挥使朱文进弑景宗,自立为闽王,任黄绍颇为泉州刺史。同年十一月泉州指挥使留从效(904—960)斩黄绍颇,不久归顺后唐。后唐以泉州为清源军,任命留从效为节度使、漳泉等州观察使,累授他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留从效死于宋建隆初年(960),南唐赠太尉、灵州大都管。[28]就在黄绍颇任泉州刺史时,省僜从开元寺千佛院被迎请到招庆寺,并经朱文进奏请受明觉禅师之号。此后招庆寺焚于兵火,留从效将其别墅南园改建为寺,名南禅寺,施舍给田产,又将原来招庆寺的产业皆归属南禅寺,请省僜为首任住持,“法徒景附,成大法席”。在《祖堂集·福先招庆和尚传》记载:“后以郡使钦仰,请转法轮,敬奏紫衣,师号净修禅师矣”这里的“郡使”已经不是黄绍颇,而当为留从效,经他的奏请,南唐后主赐给省僜紫衣,并授以净修禅师之号。宋兴,南唐后主向宋称臣,经左仆射徐铉(“徐相”)表请,宋朝赐省僜真觉禅师之号。省僜死于宋开宝五年(972)。(《泉州开元寺志·省僜传》及《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二十四〈杂志〉)前述慧棱、道匡、省僜都曾为招庆寺住持,他们分别被称为“前招庆”、“中招庆”和“后招庆”。
省僜(文僜)在为《祖堂集》写的序言中说,佛祖本来不想以文句言教来启悟众生,然而为了利济众生,不得已才有言教偈颂流布世间,但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对古今师承关系不甚明了,“常虑水涸易生,乌马难辨”。在这种情况下,
今则招庆有静、筠二禅德,袖出近编古今诸方法要,集为一卷,目之祖堂集。可谓珠玉联环,卷舒浩瀚。既得奉味,但觉神清。
他应编撰者之请,写出此序。招庆寺的静、筠二禅僧与省僜是什么关系?柳田圣山等日本学者多以为他们是省僜的弟子。然而省僜尊称二人为“禅德”,说请他写序是“命余为序”,也许他们不是他的直系弟子,而是住在招庆寺中的与他辈份相仿佛的有相当名望学问的禅师。他们所编撰的《祖堂集》虽按人物传记形式记述禅宗历代祖师事迹,但以记述他们传授禅法的语录为主,故此序称为“古今诸方法要”。所谓“一卷”自然不是指普通篇幅的卷,而是指全书未分卷,采取长卷的形式。北宋庆历元年(1041)成书的国家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崇文总目》的子部录目《祖堂集》,也谓一卷。
在《祖堂集》前面所载“七佛”之后的禅宗所奉从大迦叶至菩提达摩的“西国二十八代祖师”、从达摩至慧能的“唐土六代祖师”,以及南岳怀让、吉州行司(行思)、惠(慧)忠、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的传记之后,皆载有“净修禅师赞”,由四字八句组成。这些赞即是省僜的作品。如前所述,“净修”是他的号。经查,这些偈颂出自前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在偈颂的前面有终南山僧慧观写的序,谓:
南岳泰公著五赞十颂,当时称之以美谈,及乐浦、香岩,尤长厥颂。斯则助道之端耳。
这里所提到的南岳泰公、乐浦属石头的法系,香岩属马祖的法系。南岳泰公,是嗣法于石霜庆绪的南岳玄泰,《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十六有传,人称“泰布纳”,在南岳七宝台居住传法,门下不立门徒。因当地民众有砍山林烧荒耕种(烧畲)的习俗,他曾作《畲山谣》谏止。死前书二偈,其中一偈曰:“不用剃头,不用澡浴,一堆猛火,千足万足。”《祖堂集·南岳玄泰和尚传》谓:“平生所有歌行偈颂,遍于寰海道流耳目”。乐浦,或作落浦,名元安(834—898),是夹山善会的弟子,《祖堂集》卷九〈落浦和尚传〉载有他写的《神剑歌》、《浮沤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载有他的《浮沤歌》;《宋高僧传》卷十二〈元安传〉谓其“答酬请益,多偶句华美,为四海传焉”。香岩,或作香严,名智闲(?—898),是沩山灵祐的弟子,《祖堂集》卷十九〈香严和尚传〉载有他作的很多偈颂,《景德传灯录》卷十一〈智闲传〉说他“示学徒语多简直,有偈颂二百余篇,随缘对机,不拘声律,诸方盛行”;卷二十九载有其偈颂19首;卷三十载有他的《励觉吟》、《归寂吟》。可以认为,省僜撰写偈颂是受到这些属于前辈的禅师的影响的。
此序后面说《祖师颂》的作者是“千佛僜(按:《大正藏》本误作‘灯’字)禅师”、“后招庆明觉大师”。如前所述,“泉州千佛”、“后招庆明觉大师”,即省僜。静、筠二僧在编撰《祖堂集》时将此偈颂中的诸祖师赞置于他们传记之后,并且还增加在此偈颂中没有的省僜为道吾、德山、洞山、长庆等人另写的赞。这种做法自然是征得省僜的同意的。
省僜除写《祖师颂》外,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还载有他的《示执坐禅者》和《示坐禅方便》两首偈颂。
禅宗重视传法世系。唐末五代在福州、泉州、漳州一带地方最盛行的是禅宗雪峰的法系。雪峰属于石头希迁的法系。因此,《祖堂集》的编撰者在编写禅宗历代禅师的传记时,将石头系的96人的传记置于前面,而在此后才是江西马祖法系的禅师(因内含传承世系不明者,未便计数)。
全书原不分卷,高丽雕印时分为二十卷。其内容结构是:前二卷是过去七佛、西国二十八祖与唐土六祖的传记,其中从释迦牟尼佛以后的绝大部分大概是扼要择取《宝林传》的内容;第三卷至二十卷除传为四祖道信的旁系嗣法牛头法融及其三代弟子、五祖弘忍的旁系嗣法老安及其弟子等8人的传记之外,皆为六祖慧能弟子及属于南宗法系的禅师或居士的传记。这些人传记中,到底哪些是吸收了《圣胄集》或《续宝林传》的内容,已难加以确认。在南宗中,以石头法系的篇幅最大,占有从卷四至卷十三的10卷,而在其中仅雪峰义存的法系就占有约4卷的篇幅(卷十、卷十三的全部和卷七、卷十一、卷十二的一部分);江西马祖法系占有从卷十四至卷二十的7卷(内含传承不明者)。禅门五宗中法眼宗的成立在此书编撰之后,故此书对此宗没有涉及;对其它四宗:属于石头法系的曹洞宗、云门宗、属于马祖法系的沩仰宗、临济宗的创始人及其传承者都有详略不同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