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三昧经》
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异出经录〉,此经最早由后汉支谶译出,有二卷,到后秦时已有7个译本,说明相当流行。三国吴支谦、魏白延、西晋竺叔兰皆译为《首楞严经》,竺法护译为《勇伏定经》,鸠摩罗什译为《新出首楞严经》,此外还有译者不详的《蜀首楞严经》。这些经典大部分已佚,只有鸠摩罗什的译本尚存,经名为《首楞严三昧经》。“首楞严”是“首楞严三昧”之略,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健相三昧”、“勇伏定”、“勇健定”。经文说:“有三昧名首楞严。若有菩萨得是三昧,如汝所问,皆能示现于涅槃而不永灭,示诸形色而不坏色相;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悉能得值一切诸佛,而不分别平等法性;示现遍行一切诸行,而能善知诸行清净;于诸天人最尊最上,而不自高骄慢放逸;现行一切魔自在力,而不依倚魔所行事;遍行一切三界之中,而于法相无所动转;示现遍生诸趣道中,而不分别有诸道相;善能解说一切法句,以诸言辞开示其义,而知文字入平等相,于诸言辞无所分别;常在禅定而现化众生,行于尽忍无生法忍,而说诸法有生灭相,独步无畏犹如师子。”[14]在这里是描述修持首楞严三昧的菩萨所达到的高妙境界:他虽已进入解脱的涅槃境地,但却永存,以各种形象出现于有情众生的一切世界,并可周游十方佛国,从事各种各样的教化和其他活动,具有像魔那样的自在神通,又善于言辞说法;因为已经体认诸法性空和中道、不二法门,对于一切世界法相、各种行为不作任何分别,已经断除有无、内外、善恶、喜怒等差别的观念和执着,具有最高的智慧,寄禅定于教化众生的活动之中。
那么,如何修持这种禅定呢?这种禅定是切实可行的吗?一、按照菩萨修行要经过十个阶次(十地)才能成佛的理论,经文说修此禅定者必须“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进入初地到九地的菩萨都不能修得这种三昧。二、经文对首楞严三昧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仅仅择取其中一小部分,如说应具有如同虚空之心和各种神通,能知道众生的前因后果和宿命,能随时进出一切佛国,并能精通一切佛法,能以各种形象现显于有众生之处从事教化,能把极长的时间变为极短的时间,又能把短时变为长时,使“一切众生示入一身”,“使一切身入于法性,皆使无身”,可以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示现入胎,初生,出家,成就佛道”[15]。仅据这两点就可以说,所谓首楞严三昧不是现实的任何人可以修持的禅法。这种禅法与前面所说的以观想阿弥陀佛为内容的大乘禅法不同,仅仅具有理论性的象征意义。它的理论的象征意义主要在于对大乘般若中观学说的提倡和宣传,让人们信奉般若中观理论,并且按照与这种理论相应的修行方法修行,以努力得到至高的智慧,达到自在解脱的精神境界。
类似这样的禅法在大乘佛经中还有很多,例如在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经》卷五提到很多禅定的名称,除首楞严三昧外,还有宝印三昧、师子游戏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出诸法三昧、观顶三昧、毕法性三昧……名目达几十种。虽也有笼统的解释,但从中找不到切实可以实践的方法,也是只具有理论性的象征意义。目的不外乎要人体认一切皆空的诸法实相。
从中国佛教史来考察,最流行的禅法是小乘禅法,所谓大乘禅法或是在小乘禅法的基础上加上观想大乘义理的内容,或是对禅定作出新的解释,不要求固守原来小乘禅法入定的做法和程序,更强调直探心源,自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