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师资记》

(二)《楞伽师资记》

《楞伽师资记》是对《楞伽经》的译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和提倡以《楞伽经》心性思想指导坐禅修行的菩提达摩及其后继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人的简历和禅法的集录。如果把其中涉及到的达摩、弘忍以及神秀的弟子(包括净觉)都计算在内,共有8代24人。此书与《传法宝纪》都是禅宗北宗史书,对研究中国早期禅宗历史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然而此书久已佚失。从本世纪20年代中日学者开始从敦煌遗书中发现它的残本以来,直到60年代经过陆续发现和研究才拼凑成一个基本完整的本子。

胡适在1926年最初从伦敦大英博物院和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中分别发现此书的三个抄本(S2054、S4272、P3436),回国后忙于其他事务久久未能整理。日本铃木大拙从其在北京的学生朝鲜人金久经处得知胡适有此书的抄本,请他借去抄写。金久经从胡适处借到此三种抄本后,将它们对照校勘,1831年以《校刊唐写本楞伽师资记》的书名由北京待曙堂出版。此后又加以修订,收入他在1934年于沈阳出版的文集《薑园丛书》之内。日本矢吹庆辉也在伦敦发现S2054抄本,在1930年由岩波书店出版的《鸣沙余韵》的图版中影印介绍,后来以此本为底本,校之以金久经的刊本,把它收在1932年出版的《大正藏》第85卷之中。至今此本仍被广泛使用。1949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对《楞伽师资记》进行会读,对《大正藏》本和金久经校本重加审定,其成果由蓧原寿雄整理后以《楞伽师资记校注》的标题发表在1954年出版的《内野台岭先生追悼论文集》之中。

1962年,田中良昭从日本东洋文库所藏的敦煌文书中又发现P3294、P3537两种抄本,在《宗学研究》第四号上撰文作了介绍。其中的前一种可以补充净觉为《楞伽师资记》所写的序中所缺少200多字。中国商务印书馆在1962年出版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又介绍了P3703、P4564两种抄本。其中后者包含以往发现的净觉序言中所缺少的开首部分。上述所发现的敦煌抄本,除了仍缺净觉序中极少部分之外,已经可以用来把《楞伽师资记》的原貌基本恢复。这一工作是由柳田圣山完成的。1967年他在由法藏馆出版的《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书后所附的资料中,吸收以往的成果,又利用田中良昭新发现的抄本,发表了重新校订的净觉《楞伽师资记》的序,补上了序言的前面所缺部分(仍缺卷首)。1971年综合利用以往的发现和研究,特别利用P4564抄本补上净觉序的卷首,编撰《初期的禅史Ⅰ》,将他新校订的汉文本和日译的《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编在一起,由筑摩书房出版。柳田所校订的《楞伽师资记》是迄今最完备的校本。[17]

本书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禅宗史书一般皆以菩提达摩作为汉地(东土)禅宗初祖,唯独此书以《楞伽经》的译者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虽然达摩与其弟子重视以《楞伽经》的心性思想指导坐禅,但《楞伽经》的作者求那跋陀罗与达摩以及继承达摩禅法的人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求那跋陀罗(394—468)印度人,精大小乘,在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到达宋都建康(今南京),先后受到文帝、孝武帝的信敬,所译大小乘经典52部134卷,其中影响较大的大乘经典有《胜鬘经》、《楞伽经》,小乘经典有《杂阿含经》等。(《高僧传》卷三本传、《开元释教录》卷五)《胜鬘经》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佛性),皆能成佛;《楞伽经》讲心性、如来禅等。这两部经典都对后世禅宗有较大影响。然而,在《楞伽师资记》中的求那跋陀罗传所载的内容,除了一部分是取自求那跋陀罗的事迹外,讲述最多的是与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思想相近的“安心”禅法,如说“无心养神,无念安身,闲居净坐,守本归真”;“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理事俱融,真俗齐观,染净一如,佛与众生,本来平等一际”;修心如同“磨铜镜,镜面上尘落尽,镜自明净”。可以认为,净觉是为了强调《楞伽经》在奉达摩为祖的北宗禅法中的指导地位,才把此经的译者求那跋陀罗奉为初祖的。至于求那跋陀罗在时间上略早于菩提达摩,两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事实,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做法并非是他的首创。隋天台宗智顗为了强调《大智度论》、《中论》对于天台宗的重要性,在《摩诃止观》中把印度的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龙树奉为“高祖”,用的也是这种做法。

(二)本书提到名字的有24人,其中包括净觉本人,但重点是记述从达摩到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等13人的传记。在记述中是以历代禅师传授禅法的语录为主。其中记述达摩禅法的《二入四行》、道信禅法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所占的篇幅最大。这种以记言为主的史书体裁,应当说是开后世禅宗“灯录”体史书的先河。

(三)本书是北宗在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最盛行的时候写的,从对弘忍的十大弟子分布四方,神秀、玄赜、慧安是武则天、中宗、睿宗“三主国师”的记述中,可以形象地看到北宗盛极一时的情景。本书出世时尚未受到南宗的挑战,比较客观地介绍了禅宗形成初期禅僧的传法活动和他们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