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慈悲观

三、慈悲观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是以对治瞋恚为目的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说,对于初习此禅者,应教他“慈及亲爱”,即首先做到对自己的亲属、朋友怀有慈爱之心,在禅定中念念想着愿意把自己一切“身心快乐”、各种好处转让给他们,包括衣服、食物以至于富贵,都无吝啬之心;对于已修习此禅者,则教他“慈及中人”,即应时刻想到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好处转让给与自己关系一般的人;对于久已修习此禅者,则应教他“慈及怨憎”,念念想着把自己的“身心快乐”和好处让给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以至仇人,进而扩大到整个世界的众生,希望“无量众生,皆令得乐,周遍十方,靡不同等”[22]。通过修习此观,使自己原有的怨愤的情绪消除。

与此禅相似的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无量禅,但四无量禅在境界的层次上比它要高一些。四无量,也称四无量心、四等心,据说修此禅可以生到梵天之上,也称四梵堂。四无量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对四无量禅有个概要的说法,要求心与慈、悲、喜、舍相俱,做到无结(烦恼)、无怨、无恚、无诤,使心境达到遍满世间,宽阔无量。《大智度论》卷二十对四无量心作了详细的介绍,说“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即上面的慈、悲、喜三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修慈心是为了断除瞋觉,修悲心是为了断除恼觉,修喜心是为了消除不悦乐,修舍心是为了消除爱憎[23]。简而言之,慈是想给予众生安乐之心,悲是想把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之心,喜是想象众生得到安乐时的喜乐之心,舍是使心超越怨亲苦乐等一切差别的精神境界,《达摩多罗禅经》卷下所说“舍怨亲”,“离慈悲喜”,“平等清净,离苦乐相”。此四无量心虽常在四禅中修之,它要求所达到的心境与四禅的境界有相应之处,但也可单独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