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向信徒授“无相戒”,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自修自悟

(一)通过向信徒授“无相戒”,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自修自悟

《六祖坛经》记述,慧能在韶州大梵寺登上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是说慧能向听众讲《摩诃般若经》的一切皆空和中道的思想,并且向信徒授“无相戒”。那么,什么是无相戒呢?

在慧能以前,佛教界通常用的小乘戒律有《摩诃僧祇律》、《十诵律》、《四分律》,进入唐代以后,主要盛行《四分律》;大乘戒律最流行的是传为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梵网经》(也称《梵网菩萨戒经》,简称《菩萨戒经》)。大乘梵网戒是僧俗信徒都可以受持的戒律,规定有“十重戒”,包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酤酒、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不悭惜、不瞋、不谤三宝;还规定有四十八条轻戒。《六祖坛经》所载慧能所授的“无相戒”虽属大乘戒法,但不见经律记载,当是慧能自己创造出来的。然而这绝不是意味着慧能没有利用任何已有的佛教资料。

无相戒的全称也许是“无相心地戒”。“心地”即“心”,也是“佛性”。《六祖坛经》中两次引《菩萨戒经》(即《梵网经》)曰:

戒本源自性清净。

各本《坛经》皆把“戒”误写作“我”。其实,此语原出自《梵网经》的〈菩萨心地品之下〉,曰: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在此前面还有一段话是:

尔时释迦牟尼佛……乃至摩醯首罗天(按:大自在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按:指人间)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按:一般被认为是佛教所说的报身佛之一)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10]

这里所说的“光明金刚宝戒”、“佛性戒”,就是大乘梵网戒。认为佛性是它的戒体,是此戒的本源,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禅宗北宗已授这种大乘戒,称之为“菩萨戒”、“净戒”,也强调此戒以佛性为戒体。如记述神秀禅法的《大乘无生方便门》(敦煌写本S2503号)有曰:

菩萨戒,是持心戒,以佛性为戒性。心瞥起,即违佛性,是破菩萨戒。护持心不起,即顺佛性,是持菩萨戒。

“戒性”也就是“戒体”。重视授大乘梵网菩萨戒,强调此戒以佛性为戒体,让受戒者控制自己的心念,大概是起源于道信、弘忍的早期禅宗。

慧能的无相戒也就是这样一种以佛性为戒体、本源的大乘菩萨戒,亦即所谓的“佛性戒”、“持心戒”。慧能不是简单地把以往的“佛性戒”接受下来,而是有很大的发展,主要是把它与传统的“四弘誓愿”、“忏悔”、“三归依”融为一体,并且借助向众生授戒的形式,宣传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自修自悟。之所以称为无相戒,不外乎有两种原因:一是表示此戒以“佛性”为体,而“佛性”是实相无相,“心”无相;二是授戒时仅传授象征佛性的戒体,而不传授包括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在内的“戒相”,所以称为无相戒。

慧能的无相戒有四项内容:归依自三身佛,四弘誓愿,无相忏悔,三性三归依戒。

在授无相戒之始,慧能带领信徒三唱:“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色身就是人们现实的身体。慧能认为佛经中的法、报、应三身佛,不在人的身体之外,就在人们自身内心之中。慧能认为人人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导致觉悟的内在属性,称之为“自在法性”或“自性”、“本觉性”(佛性),它就是佛的清净法身。慧能对化身、报身的解释有含混不清之处,大意是说,自性若在心不思虑时则表现为“空寂”的状态,若思虑,或念善,或念恶,这种功能就是化身。如果念善,就有好的报应,此为报身。所谓归依,就是归依自心所具有的法、报、应三身佛,而不是身体(色身)。他说:“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可以认为,如果坚信自己本具佛性,自己与佛本无差别,这就做到了归依自身三身佛。

“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原是菩萨为表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而发的誓愿。对此,慧能作了新的解释:

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

是说众生本有佛(本性、本觉性)性,只要领悟般若智慧,断除世俗情欲和见解,就可以自己摆脱生死烦恼,自己达到觉悟解脱的彼岸。

慧能把其它三愿解释成:“自心除虚妄”;“学无上正法”;“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自修,自学,自悟成佛。

所谓“无相忏悔”,是要信徒对自己通过身、语、意三业所犯下的罪过,从内心真正地忏悔,永不再犯。与其它宗派不一样,进行这种无相忏悔既不必普请礼赞十方诸佛菩萨、诵经咒等仪式,也不要求在佛像前“发露忏悔”,或念忏悔文,只是“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断除一切导致恶行的各种矫诳、嫉妒等“杂心”。因为进行这种忏悔强调心性(“自性忏”),并且不要求讲出自己具体的罪过,所以称为“无相忏悔”。

传统的“三归依戒”是讲归依佛、法、僧三宝。信徒入教要受三归依戒,有些忏法仪式的最后有唱三归依的项目。但慧能讲的是“无相三归依戒”,是他的授无相戒的组成部分。请看他的解释: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身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按:指佛)。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按:指法)。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按:指僧)。

这样一来,便把自心归依觉、正、净,把对外的信仰改变为对自己心性(佛性)的信仰。《坛经》向人们明确地表示:“经中只言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归依自性也就是归依佛。

佛教所讲的戒,是指僧俗信徒应当遵守的戒规,用以防非止恶,维护教团正常活动,协调教团内外关系。按照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之一的说法,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其中戒法是指一切戒律;戒体是“纳圣法于心胸”,指受戒时心中接受戒法,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实指对于戒法的信念和奉持戒法的意志;戒行是遵守戒规的行为、言语;戒相是各种具体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等[11]。慧能的无相戒,是只向信众传授(实际是宣示)并启示他们体认戒体的一种独特戒法。强调自心佛性是戒体,是戒的清净本源;佛、三宝在每人的自性之中;教人坚定主观信仰,说自修自悟就可以成佛,就构成了慧能的无相戒的主要内容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