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净及其入京传法
本净(667—762),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人[35],俗姓张。慧能嗣法弟子之一。《景德传灯录》卷五〈本净传〉记载他幼年曾随慧能出家受教。至于他何时离开曹溪,史书无载。《景德传灯录·本净传》说他传法的地方是司空山无相寺。司空山,隋时属太湖县,在今安徽岳西县。当年僧璨曾在此山从慧可受法。《宋高僧传》卷八〈本净传〉在司空山前加“南岳”二字,恐误。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杨光庭奉敕到司空山采药“恒春藤’(或作“常春藤”),顺便到无相寺礼见本净禅师,请求本净开示佛法。据《祖堂集》卷三〈本净传〉,本净在谦让一番之后,说了如下的话:
为当求佛,为复问道?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对此,杨光庭不理解,请他解释。他进一步发挥说:
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因心得;若悟无心,佛亦无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祖堂集·本净传》)
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景德传灯录·本净传》)
中心是“即心是佛”和“无心是道”,在理论上依据的是佛性论和般若空论。大意是说,佛不在人心之外而就在自己的心中。这是从人人具有佛性讲的,要人觉悟自性。但心体本空,也不应对它执著,如果达到心体空寂的认识,也就使自己的心识契合于“道”(真如佛性);因为作为万有本体、本源的“道”是无形无象,无念无欲的,所以可以说“无心”就是道。从总体来看,本净所说没有超出慧能的“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的禅法思想,但他与神会一样是较早使用“即心是佛”的语句来表述这种思想的。
杨光庭回到京城之后,在向皇帝的回奏中提到了本净传法的事。在天宝三载十二月十七日(已经进入阳历745年)本净应诏入京。据史书,唐玄宗自开元二十四年(736)从东都洛阳回到长安以后,到天宝三载近十年未曾到过东都[36]。因此,本净所到的应是长安,而非洛阳。此后向本净质询佛法的人中有白马寺、福先寺僧人。此二寺在洛阳。当是此二寺的僧人随皇帝到长安的。在唐代是有高僧随皇帝往来两京的情况的,如前面介绍的北宗义福就曾随驾往来两京。若按阴历,本净进入长安是神会入洛阳的前一年;若按阳历是同一年。本净被安置在白莲花亭子。正月十五日,敕京城高僧与本净在皇帝面前“论道”,参与论法的有泰平寺远禅师、香山(寺)僧慧明(《景德传灯录》作“志明”)、白马寺惠真、法空禅师、福先寺安禅师、照成寺达性禅师。这实际是京城众僧以本净为对手的佛法辩论会,中心议题是“何者为道”。玄宗崇道教,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命在两京、诸州为老子设置玄元皇帝庙和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天宝元年又称庄子等为“真人”,称老庄等书为“真经”[37]。因此,他当时下令让众僧与本净专就道家、道教的中心概念“道”进行谈论是可以理解的。下面主要依据《祖堂集·本净传》并参考《景德传灯录》的〈本净传〉,仅从本净对他们的质询所作答辩的内容中选取两点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