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运与裴休
黄檗希运(?—855)[65],福州(在今福建)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在今福清县内)出家。后游方,到过天台山,游历京都时受一位当年曾从南阳慧忠禅师受法的女老居士的启发,到洪州参访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受到怀海的赏识,领受马祖“大机大用”禅法。从怀海嗣法后来到洪州高安县的黄檗山(按:又称灵鹫峰,在今江西宜丰县)寺传法,寺中禅僧常达四五百人。他还曾至洪州大安寺居住传法,慕名前来参学者很多。史书对希运去世的时间记载不一致,《宋高僧传》卷二十、《景德传灯录》卷九的〈希运传〉皆说他于大中(847—860)年间去世,《佛祖统纪》卷四二说死于大中九年(855),今从之。敕谥“断际禅师”之号,塔额“广业”。[66]
裴休(约791—864),河内济源(在今河南省)人,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他对佛教义理也深有研究。唐文宗太和(827—836)年间官至监察御史、右补阙、史馆撰修、中书舍人等职,期间敬信华严宗兼禅宗学僧宗密,从受禅法,他为宗密所写的许多著作写序。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出任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会昌三年以后改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曾向怀海另一弟子沩山灵祐咨问禅法;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迁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从大中四年(850)回京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侍郎、盐铁转运使、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大中六年(852)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相位五年。[67]裴休与希运相识并保持密切往来是他在洪州、宣州任职的时候。
会昌二年(842)裴休听闻希运的名望,特地迎请他到洪州的治所在地钟陵(今南昌)的龙兴寺,“旦夕问道”。裴休对希运十分敬仰,特撰诗曰: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68]
“大士”是尊希运为菩萨,“传心印”是传禅法;《祖堂集·黄檗和尚传》说他的长相是“身长七尺,额有肉珠”;“蜀水”,指高安县,汉代为建成县,《汉书·地理志》说建成县有蜀水;“浮杯”是船渡,“章滨”是章水,据《水经注》卷三九,章水即豫章水、赣水,“章滨”即指钟陵(南昌);“一千龙象”比喻希运的众多高足弟子。此诗大意是表达作者怀着对希运的景仰之情,邀请他离开隐栖十年之久的黄檗山,渡过章水到钟陵传法,衷心希望拜他为师,从受心法。
唐武宗灭佛时,希运与弟子隐栖山林(《景德传灯录》卷十二〈楚南传〉)。唐宣宗即位,恢复佛法,他才出来传法。大中二年(848)裴休转任宣州刺史至宣州时,又迎请希运到宣州治所宣城(在今安徽,汉称宛陵)的开元寺,传授禅法。裴休将他前后从希运所受的禅法加以整理,“十得一二”,大中十一年(857)题为《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并写序,授于希运的门人大舟、法建,请他们带回“旧山之广唐寺”(此寺当即在高安黄檗山下的寺院),向希运原来的长老弟子征求:“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如何”。[69]
现存《传心法要》、《宛陵录》有源于宋本、明本的不同版本。宋代《景德传灯录》卷九附本《传心法要》删去每段上的年月,篇幅略短;《四家语录》载《传心法要》和《宛陵录》两种;《古尊宿语录》卷三载有《宛陵录》;朝鲜《禅门撮要》也载两种,但无序言;日本《大正藏》卷四八所载两种是源于明版藏经。诸本《传心法要》中除《景德传灯录》本篇幅较短外,各本大致相同,而《宛陵录》差别较多,主要表现在最后部分,《禅门撮要》所收《宛陵录》的后面只有一段希运“上堂”说法语录,比较简洁,大概是保持裴休编录的早期原型,而其它本子后面所载希运上堂说法部分有增加,并且收录一些希运行录,很可能是在裴休原稿的基础上增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