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镜三昧》中的理事“回互”思想
前面提到,《宝镜三昧》或《宝镜三昧歌》传说是源自昙晟,是良价夜里密授给本寂的。全文是偈颂体,共16首偈。前一偈四句:“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标明此非出自良价。后面15首皆是六句偈,或是借助比喻,或是运用艰涩的语句,表述理与事的会通融合的思想。虽然表述得并不连贯,语意晦涩,但从中大体可归纳出以下最具特色的思想:
一是自然无为的思想,认为天地之间,一切千差万别的现象皆各得其所,所秉性理非言可表,万事万物各含己趣,所谓“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
二是心性之理与万事万物互相会通、融摄,构成以心性为本体的统一的世界。认为心性本来“天真而妙,不属迷悟”,但在一定因缘时节,在静寂的之中“细入无间,大绝方所”。万物是心性之理的显现,如同镜子中的形象是人的映像一样,“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参照曹洞宗其它地方对“正、偏”的解释,是以“正”代表空、心性、理;以“偏”代表色、万有、事,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交错融通的。如果借用卦相来表示的话,“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参考所称是本寂著的《五位旨诀》[108],这里所说的意思是:构成“离”卦的重叠卦相(所谓“重离”)的六爻(),如果相应地移动上下卦的爻位重新组合,可以组成“中孚”(
)、“大过”(
)的卦相,然后又能恢复“重离”的卦相(
);再将“离”的单个卦相(三)的爻加以拆分组合,可以形成“巽”卦(
)和“兑”卦(
)的卦相。此即“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卦相的阳爻(—)代表上述的“正”方,阴爻(--)代表“偏”方。偈颂以组成“重离”卦相的阳爻、阴爻的互相交错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卦相、事物来表示心与物、理与事、空与色之间互相融摄会通,构成千差万别的世界。这也是对所谓“偏正五位”的一种论证。
三是认为真如、心性之理“不去不来,不起不住”,“真常流注”,即它是永恒的,空寂清净的,但又通过随缘显现为万物而迁流不息。它虽然超言绝相,但又不是绝对排斥语言,所谓“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修行者应当取法于它的本性来思想和修行。如果心性受外在影响而有追求、取舍,则会使心性污染,烦恼交会丛生,所谓“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皆非,如大火聚,但形文采,即属染污”。修行者应当如臣民对待君主那样尊奉真如之理,通过断除世俗情识自然而然地使自心与真如之理契合,达到解脱,所谓:“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前面提到,“主中主”与“客中主”相对,是指超越于万有客体的法身,此当指修行最高境界——回归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