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福和景贤
在神秀的弟子中,义福与普寂是同时受到唐皇室尊崇的禅僧。北宗在神秀死后之所以能隆兴一时,是与普寂、义福所处的显赫地位和他们的积极活动有密切关系的。
义福(658—736),俗姓姜,上党铜鞮(治所在今山西沁县南)人。自幼信奉佛教,持戒修行,游学卫、邺(在今河南省东北汲县至安阳一带)。后到汝南中条山灵泉寺读《法华经》、《维摩经》等。又到洛阳福先寺师事朏法师,广习大乘经论。听说法如在嵩山传授禅法,便立即前往求法,到达之后,得知法如已经去世。载初元年(689)正式出家,受具足戒。此后慕名投靠当阳玉泉寺神秀门下,修学禅法十年,成为神秀身边的得意弟子之一。神秀应诏入京,他常跟随在左右。神秀死后,义福居嵩山嵩岳寺。中宗即位之后,神龙年间(705—706)应邀西至长安,后在兰田化感寺居住20年,从事修行和传法,“由是开演先师之业,懋宣至圣之教”,远近前来求法受教者很多,名声渐著(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应长安道俗信徒之请,入住慈恩寺。开元十三年(725),随玄宗东巡河、洛,受命住洛阳福先寺。开元十五年(727)玄宗诏义福随驾回长安,而命普寂留住洛阳兴唐寺。开元二十一年(733)诏命义福住东都南龙兴寺,前来致礼归依的僧人很多。开元二十三年(735)生病,告诫弟子说:“吾闻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当自勤力,以济神用。”强调修行者应在自修自悟上下功夫。翌年五月二十五日去世,年79岁。玄宗派中使慰问,谥以“大智禅师”之号,葬于龙门奉先寺之北冈。
义福有弟子庄济等人。在家弟子中有不少在朝权贵,如兵部侍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中书侍郎严挺之等人皆对义福执弟子之礼。严挺之还亲自穿葬服为义福送葬。
严挺之在为义福写的《大智禅师碑铭》中说:
禅师法轮,始自天竺达摩。大教东派,三百余年,独称东山学门也。自可、璨、信、忍,至大通,递相印属。大通之传付者,河东普寂与禅师二人,即东山继德,七代于兹矣。
看来这种自达摩至普寂、义福为七代的禅宗祖统说在北宗是相当流行的。然而据佛教史书的说法,在神秀之后积极弘布北宗禅法并取得很大影响者是普寂。在《旧唐书》卷一九一〈神秀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神秀,禅门之杰,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而未尝聚徒开堂传法。至弟子普寂,始于都城传教,二十余年,人皆仰之。”在《宋高僧传》卷九〈义福传〉中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一段话。北宗正是在普寂时得到迅速发展的。
景贤(660—723),也作敬贤,俗姓薛,汾阴(今山西宝鼎)人。年20出家,曾从智宝禅师问道,得知神秀在当阳玉泉寺传法,日夜兼程前往投师,从神秀受法,在唐中宗时应诏入洛阳传法。此后,或在都城,或到外地传授禅法,“化自南国,被乎东京,向风靡然,一变于代”(羊愉《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开元十一年(723)死于嵩山会善寺,年64岁。弟子有法宣等人。
此外,神秀还有一个弟子名惠福,也许就是《景德传灯录》卷四所载的“京兆小福禅师”,但事迹不详。
以上普寂、义福、景贤、惠福是神秀弟子中最有名的四人。《楞伽师资记》在十分简单地介绍了他们的事迹后,曰:“天下坐禅人叹四个法师曰:法山净,法海清,法镜朗,法灯明。宴坐名山,澄神邃谷,德冥性海,行茂禅林。清净无为,萧然独步。禅灯默照,学者皆证心也。”这是称颂他们四人所传的禅法如同山海那样高深,那样清净,如同镜、灯那样明亮;他们在名山深谷安心修行,通过禅观领悟自性,达到清净无为境地;远近学者从他们受法,致力自悟心性以达到解脱。
北宗在普寂、义福之时达到空前鼎盛时期,也是北宗开始走向衰落时期。此后,由于南宗的急剧崛起而迅速走向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