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益的弟子德韶、文遂、泰钦

(二)文益的弟子德韶、文遂、泰钦

德韶(890—971),俗姓陈,处州龙泉(在今浙江)人。17岁至本州龙归寺出家,18岁到信州开元寺受具足戒。五代后唐同光(923—926)年间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参诣投子山的大同禅师,是他归向禅宗之始。大同禅师上承石头希迁—丹霞天然—翠微无学的法系。德韶在此因未能契悟,乃离去参诣洞山良价的弟子龙牙居遁禅师。问:“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龙牙答:“如火与火。”对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龙牙答:“汝不会。”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答:“合(按:应当)如是。”他听不懂,又请解释,龙牙则说:“道者,汝向后自会去。”让他以后自己体会。[155]以上大概讲的是真如佛性的道理,既不可亲近(比如用世间语言完全表述),又不可将它局限于范围来认识。对此,龙牙只是笼统示意,德韶一时不能清楚地理解。此后德韶又参诣洞山的另一个弟子疏山匡仁禅师,也不契悟。据说,他前后参见54位禅师,皆未契悟。最后到达临川崇寿院随众在文益门下参禅。

有僧问文益:“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曹”在这里是指当年慧能居住传法的曹溪,“曹源”是指慧能的禅法。按照禅宗的宗旨,对此也是不能用语言加以正面回答的。所以文益只是用原来的问话来作答复:“是曹源一滴水。”据载,德韶“豁然开悟,平生疑滞,涣若冰释”。[156]

此后,德韶到天台山参访当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的遗迹,并在天台山的白沙建立寺院传法。吴越开运四年(947)吴越王子钱弘俶任台州刺史,听闻德韶的名声,派人迎请他到州说法,申弟子之礼。德韶对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意思是在他即位为国王时应当兴隆佛教。同年,吴越钱弘倧(忠逊王)即位,征钱弘俶为同参相府事。钱弘俶在德韶的劝促下急归杭州,不久忠逊王被废,他即位为吴越王。[157]由于这段因缘,吴越王钱弘俶对德韶特别尊崇,即位后立即派人把他接到京城,尊为国师。

德韶曾上堂说:“祖师道: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斯乃无上心印法门。我辈是祖师门下客,合作么生会祖师意?”然而又主张对此“无上心印法门”不可作出任何附会性的解释,却提示门下:“若于这里彻底悟去,何法门而不明”。《景德传灯录·德韶传》用较大篇幅记载他在住入般若寺之后的十二次开堂说法的大意,其中讲述的最多的是何为般若,何为法身,何为禅法等,在讲述中经常发挥华严宗法界缘起、理事圆融的思想,以此启示门下体悟“识心达本源”的道理。在不少地方,他结合传法祝福“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国王万岁,人民安乐”等,反映了他与吴越王朝的特殊关系,使他的禅法带有一种“王家”佛法的特色。

德韶曾接受当时天台宗僧羲寂的建议,利用自己受到吴越王信任的关系,向吴越王奏言派人到朝鲜、日本去寻求中国已经佚失的天台宗的教典。吴越王同意此奏,向日本遣使十人,寻得天台宗教典,置于在螺溪新建的定慧寺,并为天台宗所谓“十六”位祖师赐谥号。同时也向朝鲜遣使,至宋建隆元年(960)高丽派僧人谛观带着天台宗的教典到达吴越螺溪,呈送羲寂。自此天台宗教典再次完备,而经义通至知礼,使天台宗学得以复兴。[158]

德韶于宋开宝四年(971)去世,年82岁。当时吴越虽还没灭,但早已臣伏宋朝。《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载其嗣法弟子49人,其中著名的有永明延寿、五云志逢、永安道原等人。延寿撰《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等;志逢著《坐禅箴》;道原撰《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文遂,俗姓陆,杭州人。出家后,禅教并习,对《首楞严经》尤其下功夫研究,并作分段和注释。在参诣文益禅师时,讲述了自己以往的学业。文益突然问:“《楞严》岂不有八还义[159]?”答:“是。”又问:“明还什么?”答:“明还日轮。”又问:“日还什么?”文遂回答不出来。[160]按照《楞严经》卷二的说法,世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它的“本因”,如室内光明的本因是太阳(日轮),黑暗的本因是黑月,内外沟通的本因是门窗,内外壅塞的本因是墙壁等,但唯有“本妙明净”的“汝心”却是没有本因的。文益见文遂没有答出,便示意他将自己注释的文字焚烧掉。此后他便从文益受禅法。

文遂离开文益后,先住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的止观寺。宋乾德二年(964)南唐后主李煜请他住持金陵长庆寺,此后相继让他住持清凉、报慈二大道场,署号“雷音觉海大导师”,对他十分崇信。宋余靖《武溪集》卷九所载《筠州洞山普利禅院传法记》中提到在洞山良价(悟本)之后,青林道虔、鹿头道延、惠敏、净业嗣和尚相继来洞山住持普利禅院,此后“李氏之称国主也,觉海国尊师启大道场于金陵之报恩(按:当是‘报慈’),其嫡曰文坦,被黄纸诏书,赐号大沙门来统之”。这里所说的“觉海国尊师”即是文遂,文坦是他的弟子。这也说明,五宗的传法中心,未必是连续由某宗禅师担任住持。这是中国禅宗的特色之一。

泰钦(?—974),魏府(今河北大名东)人。从文益受法后,先住洪州幽谷山双林院,此后相继住洪州上蓝护国院、金陵龙光院,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礼敬。最后请他住持清凉大道场。一日上堂,有僧问:“国主请命,祖席重开,学人上来,请师直指心源。”他不正面回话,只是说:“上来,却下去。”有人问:“法眼一灯,分照天下;和尚一灯,分付何人?”他答:“法眼什么处分照来?”后主在任郑王时曾从文益受法,对禅宗也很有兴趣。他曾向泰钦问文益先师“有什么不了底(的)公案”和于先师处有什么“异闻底事”,泰钦皆回避作正面回答。他在上堂说法中曾说:“先师法席五百众,今只有十数人在诸方为导首……”[161]由此可见法眼宗的传播形势。

此外,文益的弟子中,行言被南唐后主请入金陵报慈大道场,署号“玄觉导师”,说法时与会者曾多达二千人;智筠先住庐山栖贤寺,南唐后主在金陵建净德大道场,请他住持,署“达观禅师”之号;匡逸,南唐后主请他住金陵报恩院,署“凝密禅师”之号。此外,文益弟子慧炬,被高丽国王迎回国,封为国师,受到崇高礼遇。[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