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的弟子和东山法门

二、弘忍的弟子和东山法门

净觉(683—?)曾先后师事弘忍的弟子神秀、玄赜,所作《楞伽师资记》就是在玄赜的《楞伽人法志》的基础上编写成的。据所引《楞伽人法志》,弘忍死前曾对玄赜充满情谊地讲述自己得意弟子的情况,说:

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

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华州惠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

又对玄赜说:

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

以上提到的神秀、智诜、刘主簿、惠藏、玄约、老安(惠安或道安)、法如、惠能(慧能)、智德、义方,就是禅宗史书所说的弘忍的十大弟子。如果按照《历代法宝记》的说法,去掉义方,换上玄赜是弘忍的十大弟子。然而此说不可信。玄赜自写《楞伽人法志》没有把自己列入十大弟子之中,当是忠实地记载了弘忍的意思。

按照弘忍的说法,在十大弟子之中,神秀对《楞伽经》的见解最符合他的心意;智诜和刘主簿二人具有出众的文才;惠安有很高的道行;法如、惠能、智德是具有师德并有能力教化一方的人物;义方具有口才,善于讲经说法。至于惠藏、玄约,也是弘忍经常想念的弟子。弘忍充满自信地认为,以上十位弟子是完全有能力把他的禅法传布于天下的。他似乎对神秀、玄赜更寄于重望,希望他们二人在他去世后共同努力把东山禅法发扬光大。

弘忍的门下被称为“东山法门”。东山即位于黄梅县东北的冯茂山[9]。《楞伽师资记·弘忍传》载:弘忍传妙法,受人尊敬,时“号为东山净门”;“又缘京洛道俗称叹蕲州东山多有得果人,故曰东山法门也”。可见,“东山法门”一是指弘忍所传的禅法,在这个场合也称“东山净门”;二是指弘忍门下,也可以说是指弘忍的法系。同书〈神秀传〉载,唐大足元年(701)神秀应诏入东都,武则天问曰:“所传之法,谁家宗旨?”答曰:“禀蕲州东山法门。”在这里所说的“东山法门”是指的前一个意思,意为弘忍在东山所传的禅法。《宋高僧传》卷八〈弘忍传〉所说:“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此处的“东山法门”指的是弘忍东山的法系。因为弘忍直接继承道信,所以后世也把道信、弘忍的法系统称为东山法门,如《宋高僧传》卷八〈神秀传〉说:“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10]

东山在弘忍之时经常聚集500人,甚至达上千人(各本《六祖坛经》)。可以说东山法门在全国佛教界已经拥有很大的影响了。有关东山法门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上述11位弟子中的刘主簿、惠藏、玄约、智德、义方5人详情不明;后来成为北宗代表的神秀、南宗代表的慧能和四川净众禅系的智诜,将作专门介绍,这里从略。下面仅就法如、惠安、玄赜三位以及其他几位曾从弘忍受法的禅僧略作介绍。

法如(638—689),俗姓王,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幼时随舅任官所住沣阳,师事被称为“青布明”的惠明禅师。年19岁正式出家,“博穷经论,游方求道”(杜朏《传法宝纪》)。后来,其师惠明对他说:“蕲州忍禅师所行三昧,汝宜往咨受。”(《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下简称《法如行状》)[11]这里所说的“忍禅师所行三昧”就是所谓东山法门的禅法。法如听从师教投到弘忍门下,在弘忍身边学法16年,直到弘忍去世。此后周游各地,“密传法印,随方行道”。在唐高宗去世之后,官府度僧,经由众僧推荐(此据《传法宝纪》),北上嵩山,居于少林寺,三年之间不为人知。垂拱二年(686)都城名僧惠端禅师等人闻名前来“请开禅法”。法如谦让再三,“乃祖范师资,发大方便,令心直至,无所委曲”(《传法宝纪》)。是说法如把自己从师弘忍处传受的禅法如实地传授给众僧,“令心直至”,大概是指通过修习这种禅法使心性显现,直达觉悟。对此,《法如行状》稍有介绍,其中说:

观乎至人之意,广矣大矣,深矣远矣。今唯以一法能令圣凡同入决定,勇猛当应谛受。如人出火,不容中断。众皆屈申臂顷,便得本心。师以一印之法,密印于众意。世界不现,则是法界。此法如空中月影,出现应度者心。子勤行之,道在其中矣。

这是作碑者引述法如所说东山禅法的大意。其中的“至人之意”是指佛法,亦即禅法,“师”是指法如。主要是说,此法广大深远,能令凡圣都达到觉悟解脱;修持此法如同人们钻木取火一样,不能间断。据说当时众人闻说,立即领悟自己的“本心”。又说,此法(当指佛性、心性)在世界没有之时已经存在,它如同空中之月,映现在众生心中;修行者只要努力,从中便可得到觉悟之道。这不外是教人从认识自己的心性入手,通过断除妄念的修行而使清净的本性显现。这就是后面将要介绍的弘忍的“守心”禅法。

法如在永昌元年(689)七月去世,享年52岁。死前端坐树下,召集门人告以遗训,重申禅法要旨。

惠安(582—707),也作慧安,因年龄较大也被称为老安。俗姓卫,荆州枝江(原作“支江”,在今湖北省)人。隋初出家,隋文帝十七年(当为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降诏清理全国私度僧尼,惠安被认为是未载僧籍的私度僧,即逃入山谷。隋末朝廷下令开凿通济渠,民夫因饥饿死者很多。惠安靠乞食前来救济。在隋炀帝南游江都,国内大乱之际,他先入太和山,后来登南岳山寺修头陀法(佛教中的一种苦行)。唐贞观末年[12]到达蕲州,致礼弘忍禅师,后从受禅法。麟德元年(664)周游到终南山的石壁,曾留住一段时间。唐高宗闻名召他入京,他不奉诏。永淳二年(682)到滑台(在今河南滑县一带)筑草亭居止,“中坐绳床,四方坦露”,朝廷为他建造招提寺。后来回到故乡的玉泉寺。此寺原为隋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所建,弘忍的另一位弟子神秀曾在此居住传法[13]。大概在此之后东至嵩山少林寺。据载武则天曾召见他,问他多少年岁,他在回答中表示人的生死之身虚妄无实,无须计算年岁。武则天听说寺内无井,特派人为寺凿井一口。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敕令中官前往少林寺赐给他紫色袈裟和绢,并准予度弟子27人。此后诏请惠安与静禅师入宫受供养3年,返归时赐给摩纳(此当为袈裟的一种)一副。景龙三年(712)去世,“春秋130许岁,起开皇二年至景龙三年故也”,实际是126岁。(《宋高僧传》卷十八〈惠安传〉)《景德传灯录》卷四说惠安有弟子18人,其中著名的有仁俭、元圭、破灶堕等人。南岳怀让在出家后也曾到少林寺参问惠安,惠安示意他去曹溪投师慧能。

玄赜,生卒年不详。据唐净觉(683—?)的《楞伽师资记》之序,玄赜,俗姓王,太原祁县人。因“高祖作牧,生瞻云梦之泽”,是说因高祖为官,出生在今湖北云梦泽沿岸地带,即安州(治所在今湖北省的安陆)。是弘忍的著名弟子之一。曾长期在安州寿山寺居住修行。唐景龙二年(708)应诏入东京洛阳“广开禅法”。在前来受法的人中有净觉。他在《楞伽师资记》的序中说玄赜“形类凡僧,证同佛地。帝师国宝,宇内归依”,可谓推崇有加。说经玄赜指点后,“方知方寸之内,具足真如。昔所未闻,今乃知耳。”可见玄赜的禅法是重心性之法的。玄赜著有《楞伽人法志》,是记载自古传承《楞伽经》之学的高僧的事迹和主要思想的。净觉的《楞伽师资记》就是在这一著作的基础上撰述的。净觉还著有《注般若心经》,在敦煌县博物馆藏的“敦博77号”的敦煌写经中有此钞本。据唐“皇四从伯中散大夫金州长史”李知非为此而写的序,净觉先后师事神秀、惠安,“又是安州寿山赜大师传灯弟子”;“其赜大师所持摩纳袈裟、瓶钵、锡杖等,并留付嘱净觉禅师”[14]

印宗(627—713),俗姓印,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对《大涅槃经》最有研究,并且善讲此经。咸亨元年(670)曾在京都传法。上元年间(674—676)虽有敕让他住入大爱敬寺(此寺或即梁武帝在金陵所建者),他辞不赴请。大约在上元元年或二年(公元674年或675年),即在弘忍在世的最后二年内,他曾到东山弘忍门下“咨受禅法”。此后,他住入番禺(今广州)的法性寺(曾称制旨寺),在此常为寺僧讲《大涅槃经》。上元三年(676年,11月改元仪凤),慧能结束逃亡隐遁的生活,来到此寺,因在潜听印宗讲《涅槃经》时发表“风幡”之议而受到印宗的赏识,并担任戒师为慧能授具足戒。后来曾受敕在江东的天柱寺、报恩寺设置戒坛度僧授戒。善撰述,著有《心要集》,收录南朝梁至唐“天下诸达者语言”,从题目看大概是论述禅法的;又选择“百家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加以编录。(《宋高僧传》卷四〈印宗传〉)[15]

惠明,或作惠顺,俗姓陈,鄱阳人。据传是南朝陈宣帝之孙,自幼于永昌寺出家。在唐高宗(公元650—683年在位)之时投到弘忍门下学习禅法。《宋高僧传》卷八〈惠明传〉载:“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他最先追上。慧能把衣钵掷给他,他回答说:“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出处同上)于是慧能便向他传授禅法。此后,惠明听从慧能的建议到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的蒙山传法。在各本《六祖坛经》中都详略不同地记载有这个内容。关于弘忍传法衣和惠明追至大庾岭的传说,在各本《六祖坛经》和后期禅宗史书中有一些夸张的地方,然而对于惠明其人的真实性还是没有理由否定的[16]。在敦煌本《六祖坛经》中说惠明曾是三品将军(有的《坛经》说是四品将军)。《宋高僧传》的〈惠明传〉记载说:惠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唐在军事上继承隋的府兵制,唐太宗时在中央置16卫,统领全国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府兵。卫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是说惠明在未出家时曾在卫署将军头衔。

从中国禅宗发展史考察,以道信、弘忍为代表的东山法门的出现,标志着禅宗的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