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竺法护和《修行道地经》

二、西晋竺法护和《修行道地经》

竺法护,祖籍月支,世居敦煌郡,曾游历西域诸国,遍学诸国文字,搜求大量佛经,展转于长安、敦煌、洛阳、酒泉等地译经。虽处西晋末年乱世,但所译经典数量很大,据《出三藏记集》卷二著录为154部309卷(实为322卷),其中以大乘佛经为主,因长居敦煌,被人尊称为“敦煌菩萨”。所译经典中著名的有《正法华经》、《光赞般若经》,所译禅经则以印度僧伽罗刹撰《修行道地经》七卷最有名。此经于太康五年(284)译于敦煌。因为战乱的缘故,竺法护所译的《光赞般若经》等长期滞留凉土。道安在襄阳时其弟子慧常等到印度求法路经凉州发现,抄写后于东晋太元元年(376)托人送交道安。《修行道地经》是否在内不得而知。

《修行道地经》的梵文音译名称是“榆(或作偷字)迦遮复弥经”(yoga-cārya-bhūmi-sūtra)。“榆迦”即“瑜伽”,意为相应,是通过禅观思悟佛教义理的修行方法。此经前面所载不知作者的序说,此经“以三昧禅数为务,解空归无众想为宗”。卷一在解释经题时说,“专精寂道,是为修行道”。[4]原经27品,后人将《三品修行经》合入此经(见《出三藏记集》卷二),成30品。后加的三品当即经文最后的修行、缘觉、菩萨三品,其中有不少与《正法华经》相似的内容。全经对修持禅法和禅观的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对观察人身的五阴(色、痛〈受〉、想、行、识)、观十二因缘、数息观、观想四大(地水火风)乃至六大(加上空、神〈识〉)、不净观、四谛观、三十七道品、四禅、修行果位等都有介绍,着重点仍是教人认识人生的无常、苦、非身(无我)、空,断除“四倒”(认为人生常、乐、有身、实)的执著。其中除后三品带有大乘色彩外,经文中对“三界皆空”的强调也具有大乘佛教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