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禅法中的“空”的思想和“毁佛毁祖”
源自《般若经》中的“空”的思想是禅宗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义玄在向门下传授禅法过程中也反复讲“空”,引导徒众以“空”的思想来破除对社会、人生和修行生活中的一切执着,断除心中的好恶、取舍等观念或意向,以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概要说来有两点:一是教导徒众,要使“心”达到清净,必须体悟一切皆空的道理,“歇得念念驰求心”[30],断除烦恼,而所谓佛性、法身和“无位真人”、“无依道人”从本质上说都是与心的空、清净方面相应的,而如果“爱圣憎凡”、“心疑”,有种种欲望追求,将被业果相牵在“生死海里浮沉”[31];二是依据大乘佛教的心是万有的本源的思想,例如《大乘起信论》所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来论证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事物,皆是空寂无实的,“但有空名,名字亦空”,连一切佛、菩萨及所谓佛国、净土、各种佛法、教说,也是空的,是不应当执著的。他的结论是:“心外无法,内亦不可得,求什么物?”“向外无法,内亦不可得”。[32]按照义玄的逻辑,如果不体认世界万有本空,就会产生对外物的贪爱、追求、喜怒、是非等世俗欲望和分辨认识的活动,招致烦恼丛生,不得解脱。
为此,义玄提出所谓“四无相境”的说法,用以说明“四大”本空的道理。
问:如何是四种无相境?
师云:你一念心疑,被地来碍;你一念心爱,被水来溺;你一念心瞋,被火来烧;你一念心喜,被风来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缘何如此?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故。[33]
这是个比方。按照佛教的说法,地水火风“四大”及其所造是“色”。山河大地,周围环境,乃至人的身体,皆为“四大”构成。义玄是说,如果不认识“四大”皆空,周围一切环境、现象是空幻无实的,产生种种执著,有疑惑,有贪爱,有瞋恚,有喜乐等世俗感情和意向,就会被“四大”、外物摆布,不得解脱。相反,如果认识“四大如梦如幻”,断除种种情欲和追求等,就“不被境惑,处处用境”,在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实际是达到佛的境界。
义玄所说的“无位真人”、无形无相“听法者”、“无依道人”,是真如佛性人格化的一种说法。他要求门下弟子取法于它们的空寂的本性而确立自己对“空”的“真正见解”。他说:“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脱著自由,即今识取听法底人,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处,活泼泼地”;“你只今听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能如是见得,便乃去住自由。”[34]既然你面前的佛、祖——你自己的精神、心灵、所谓“听法者”(“无依道人”)是空寂无相的,不受“四大”外境外物制约的,你就应当取法于它而自觉地确立“空”观,断除执著烦恼,达到“自由”境地。义玄这里所说的“自由”是解脱的另一种说法。以空扫相,便认为“四大”空,“六尘”空,心法色法皆空,一切形诸语言文字的佛法也空,最后必然扫到佛、菩萨的头上,得出佛、菩萨也空的结论。禅宗的呵佛骂祖,正是以般若“空”论为理论基础的。义玄在呵佛骂祖方面也是有名的。他曾自称:
大善知识始敢毁佛毁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骂辱诸小儿,向逆顺中觅人。[35]
他呵佛骂祖经常是与批评小乘、传统佛教结合在一起的。归纳起来,他呵佛骂祖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发挥般若“空”的思想,论述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事物皆空幻无实,既无自性,也无生性,只有空寂之名,连名字也不可执著;一切现象,一切教法,包括各种名称概念,例如菩提、涅槃、解脱等等,皆是依托环境或其它事物而产生的,是相对的存在——“依变之境”,所谓佛、菩萨等也是如此。在这种意义上,他宣称:“等、妙二觉(按:最高修行阶位当中的二种佛位),担枷锁汉。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槃,犹如系驴橛”;“莫将佛为究竟,我见犹如厕孔。菩萨、罗汉尽是枷锁,缚人底物”;“三乘十二分教(按:概指传统佛教的一切教法)皆是拭不净故纸。佛是幻化身,祖是老比丘”[36]。如果认为佛、菩萨和佛法是永恒的绝对的实有的东西,产生执著,追求不已,势必带来种种烦恼,而影响达到解脱的境界。他说:“只为道流不达三厖空,所以有此障碍……古人云: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摄;你若求祖,即被祖魔摄。”[37]
第二种情况是使用诸如“杀佛”、“杀祖”等骇人听闻的语言打比方,讲述一切皆空的思想,以求产生振聋发聩的效应。例如他说:“道流,你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38]显然,这里所说的“杀”不是真杀,只是一种比方,是指断除执著。大意是说,为了得到“如法见解”,不受别人迷惑,应当弃舍、断除一切束缚自己的来自任何方面的执著、观念,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解脱。此外,他还说过“造五间业,方得解脱”的话。佛教将杀父、害母、伤害佛的身体(“出佛身血”)、破坏僧团(“破和合僧”)、焚烧佛经佛像等行为称为“五逆”罪,认为是招致死后沦于无间(无间断地受苦)地狱的罪业,也称“五无间业”。难道义玄是号召弟子去犯罪吗?显然不是。《楞伽经》卷三曾将断除贪爱、无明,转变“觉境识”(妄识、妄心),除灭烦恼,使五阴不再集聚(意为达到解脱),比喻为“行五间业”,说有此五种行为不下地狱。义玄对此稍加改变,将造五间业比喻为从五个方面体认空的思想:“无明是父”,一念不起,“随处无事”,是杀父;“贪爱为母”,领悟“诸法空相”,断除贪爱是害母;对“清净法界’,“无一念心生解”,是出佛身血;一念之心认识一切烦恼“如空无所依”,是破和合僧;领悟因缘空、心空、法空,是焚烧经像。义玄借此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引导弟子断除烦恼和执著,说:“如是达得,免被他凡圣名碍。”[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