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传法和六祖地位的确立

(四)曹溪传法和六祖地位的确立

慧能在正式出家受戒之后,曾应请为法性寺的僧众说法,所说的内容仍是以佛性思想为中心,着重讲述佛性作为成佛的“本源”是不可描述、形容的,也是不可捉摸的(此据《曹溪大师传》)。

此后印宗依照慧能的意愿送他到曹溪宝林寺。此寺在韶州曲江县南50里的曹溪村,在今广东韶关市南40多里的地方。慧能有时还应韶州刺史韦琚之请到韶州治所曲江县内的大梵寺向僧俗信众说法。根据诸本《坛经》,慧能在曹溪一带说法,一是对僧俗信徒共同说的,如说般若波罗蜜法、顿教法门、坐禅、定慧关系、西方净土,以及授无相归依三身佛戒,发四弘誓愿,说无相忏悔,授无相三归依戒,说无相灭罪颂、无相颂等;二是对周围弟子的说法,都带有针对性,如对志诚说戒定慧,对法达讲述《法华经》要义,对智常讲四乘法义,对神会讲佛性,对弟子说三科法门三十六对,临终前授真假动静偈,真佛解脱偈,自性真佛解脱颂及付法嘱托等。其中都包含着对传统禅法特别是北宗禅法的批评。

慧能的名声逐渐远扬,并为朝廷所闻。王维《能禅师碑铭》说武则天、唐中宗“并敕书劝谕,徵赴京城”,但慧能辞不奉诏。柳宗元《大鉴禅师碑》说唐中宗派使者迎请慧能入京,慧能推辞不往,但“取其言以为心术”。《历代法宝记》记载武则天在长寿元年(692)、万岁通天元年(696)曾两次派使者张昌期迎请慧能,其中多有虚构成份,不足凭信[8]。《曹溪大师传》记载,唐中宗在神龙元年(705)遣中使薛简到曹溪迎请慧能入京,慧能以病辞。薛简回京城以前,根据他所熟悉的传统禅法和北宗禅法,提出有关修行解脱的疑问,向慧能请教,表示要把他的回答带回京城上报皇帝并转告“京城学道者”。慧能作了简要的回答。主要内容有:一、针对北宗主张通过坐禅达到解脱的观点,指出“道由心悟,岂在坐耶?”说只要体认诸法性空就是坐禅,此即为“如来清净禅”;二、针对“若不用智慧照生死烦恼,何得解脱?”指出“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明与无明,烦恼与菩提……“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此即佛性,人人具有佛性,“在凡夫不减,在圣贤不增,在烦恼而不垢,在禅定而不净”;三、心契真如实相,不区别思虑善恶,对一切事物都没有主观追求的意向,真正做到无念,就可达到解脱。此即为禅法要旨(心要)。《曹溪大师传》还载,中宗神龙三年(707)派使者到曹溪赐给慧能磨纳袈裟一领,绢五百匹。

曹溪宝林寺在中宗时一度改名中兴寺,后敕下韶州重修,赐额法泉寺,三年后改名广果寺,玄宗时改名建兴寺,肃宗时改名国宁寺,宣宗时改名南华寺。中宗下诏在慧能故乡新州将其故宅改建为国恩寺。(《曹溪大师传》并参考《天圣广灯录》卷七〈慧能传〉)

慧能在先天元年(712)去世,年76。慧能生前,弟子曾问及是否付法并传袈裟之事。慧能表示,“法不付嘱,亦无人得”,“不得此衣,我法弘盛”(《曹溪大师传》)。慧能从唐咸亨五年(674)从弘忍受法,至去世之时,首尾40年。从他受法的弟子很多,据惠昕本《坛经》有一千多人。有名的弟子有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等。在后世禅宗史上著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南阳慧忠等人,也从慧能受法。

禅宗北宗在以东西两京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比较流行。直到慧能晚年,他的顿教禅法才开始为北方所闻。随着禅宗的流行,从菩提达摩以来的历代祖师的名声也日益提高,于是在禅宗内部开始提出谁是达摩禅法正统继承人的问题。北宗最早提出了以菩提达摩为初祖的祖统说,法如去世(公元689年)后立的《法如禅师行状》之碑、杜朏《传法宝纪》,都提出了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的六代传承的世系,而张说在神秀去世(公元706年)后所写的《大通禅师碑铭》、净觉《楞伽师资记》则以神秀继承弘忍为第六代祖师。这些说法都发生在慧能生前或死后不久的时候。

慧能的弟子神会(684—758),在慧能死后到北宗盛行的南阳、洛阳一带地方传法,努力扩大南宗的影响。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东)与北宗僧人围绕法统的正、傍和法门顿、渐问题展开辩论,断言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力辩慧能是继承弘忍之后的六祖,南宗是禅门正统。在“安史之乱”(755—763)进行过程中,神会主持戒坛度僧敛钱供应唐军所需,立下功劳,在朝廷收复两京(757年)之后,受到唐肃宗的优遇。神会死后赐谥真宗大师。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在神会的弟子慧空所撰的《神会塔铭》中已经称“达摩传可……忍传惠能”,以神会是继慧能之后的“第七祖”[9]。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敕赐祖堂额,号“真宗般若传法之堂”。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敕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搜求传法傍正”,通过诏敕“立菏泽大师为第七祖”,在宫中神龙寺铭记,并御制七代祖师赞文(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以神会为禅门七祖,慧能自然是六祖了。这样,在朝廷的直接支持下慧能的六祖地位得以正式确立,从此南宗成为禅宗的主流,北宗日益衰微。此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下诏追赐慧能为“大鉴禅师”(见柳宗元《赐谥大鉴禅师碑》、刘禹锡《大鉴禅师碑》),自此南宗更加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