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皆有如来藏,皆有可能达到解脱

二、众生皆有如来藏,皆有可能达到解脱

如来藏是佛性的另一种说法。专讲如来藏的经典也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胜鬘经》。此经说,如来藏是“如来境界”,是“如来法身”,“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它是“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是常住不灭的。据此,如来藏是一切众生所具有的被世俗烦恼掩覆染污的佛的法身、佛性。在《楞伽经》中虽把如来藏与第八识相混等同,但在有的地方也对如来藏所具有的佛性的含义作明确交待。例如卷二说:

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此。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

卷四说:

若无藏识,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此如来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

其中“三十二相”是佛经描述佛的形象有三十二种特徵,这里是指佛身。“阴界入”是指五阴、十八界和十二入,概指众生之身心。两段引文与《胜鬘经》的说法是一致的。如来藏是佛的法身,因为在众生身中,所以被世俗烦恼所覆盖和染污,但它的本性与佛、法性等等无别,是清净寂静的,是不生不灭的。

如何达到解脱?重要的是通过修习六度,特别是坐禅观心,体认世界一切现象和自己的认识皆是由心识习气“妄想”所变现的,无论是人的身体及其功能,还是构成身体的“五阴”因素,都是虚幻不实的,从而达到“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认识,舍弃对于各种名、相的追求和执著,断除一切烦恼,促成心识的转变,而回归清净的如来藏本体,就可达到觉悟解脱。

在这方面,经文的表述比较零散,但意思是很清楚的。例如卷一说:“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卷三说:“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离于四句(按:指认为有‘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四种情况的见解),见如实处,不随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按:相当后来唯识经典所说的见分)、所摄(按:相当相分)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按:指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净除二障(按:指烦恼障和所知障),永离二死(按:指世俗众生的分段生死和罗汉、菩萨的变易生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从三自性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观察“缘起自性”,促成心识的转变,断除对于名相的妄想执著(妄想自性),达到觉悟真如的真智的境界(成自性)。

这一过程,借用菩提达摩的话来说,就是:“舍伪归真”(《二入四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