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迁的略历

一、希迁的略历

现存记载希迁事迹的资料中比较可靠的有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僧所编的《祖堂集》卷四、宋初赞宁《宋高僧传》卷九、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的传记部分,此外在他的主要弟子的有关传记中也有部分资料可以参考。

希迁(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人。后住南岳衡山的南台寺时,因曾在寺东巨石结庵修行,被人称为“石头和尚”。据载,希迁自幼聪慧,七八岁时就萌发出家之志,对当地盛行迷信鬼神,杀牲祭祀的风习表示不满,曾多次到祭祀场所“夺牛而还”(《祖堂集》卷四本传)。

当时慧能在曹溪(在今广东韶关)传授顿教禅法,名声日著。神龙三年(707)中宗敕地方政府将慧能在故乡新州(在今广东新兴)的故宅改建国恩寺。慧能在去世的前一年(延和元年,八月改元先天,公元712年)的九月回新州亲自主持修建国恩寺、塔,未等寺塔修建完成,第二年八月即死在新州,由弟子奉遗体送归曹溪安葬。(《曹溪大师传》、石井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后附慧能传)

高要地处新州和曹溪之间,希迁对慧能的名德早有所闻,大概就在慧能回新州修建寺塔的时候前往礼见并且出家。《祖堂集》载,“六祖一见忻然,再三抚顶,而谓之曰:子当绍吾真法矣。”此时,希迁大约十三四岁。希迁有没有与慧能其他弟子一起护送慧能遗体到曹溪,史书无载。但从一些禅宗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在师事行思以前是去过曹溪的。希迁在开元十六年(728)到罗浮山受具足戒,并学习戒律。后来因读僧肇《涅槃无名论》领悟“法身无量”,物我一体的道理。他听闻庐陵(在今江西吉安)的清凉山(当即青原山)有慧能的弟子行思(?—740)在那里传法,便前往投师参禅。《祖堂集》等史书所载,希迁是因为受慧能生前“寻思去”的启示才去投靠行思禅师的。

希迁在行思门下参禅和受法情况,现存史书记载甚少。《祖堂集·希迁传》记载:希迁初见行思,行思问:“你到曹溪得个什么物来?”希迁答:“未到曹溪亦不曾失。”希迁当是从自性本来圆满的角度回答行思之问的。当时希迁已经受戒,行思问他是否还要“听律”、“念戒”?他都表示不必要。

希迁在天宝初(742)到南岳的南台寺修行传法,名声远被,门下弟子日多。在希迁到达南岳的时候,这里还有慧能的弟子怀让(677—744)、坚固和北宗普寂的弟子明瓒。《宋高僧传》说此三人皆是“曹溪门下”是不正确的。广德二年(764),希迁应门徒的请求到达潭州梁端(在今湖南长沙)[42]传法,从他的弟子道悟、道通的传记来看,大概此后他来往传法于梁端与南岳之间。

希迁著作不多,现存篇幅很小的《参同契》和《草庵歌》。前一篇讲理事圆融,物我一体;后一篇讲居住草庵的悠然自得的心境。(文载《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希迁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去世,年91岁,弟子慧朗、振朗、波利(或作“尸利”)、道悟、道铣、智舟等人为他建塔于东岭。据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中,此塔在南岳南台的山跖;在南岳庙以西15里的楚宁寺是安葬希迁遗骨之处。在希迁去世30年后,大约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国子博士刘轲遇见道铣,听道铣“盛述先师之道”,然后为希迁撰碑纪德,敕谥希迁“无际大师”之号,赐塔“见相”之额。

刘轲的碑铭现已不存,《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的〈希迁传〉中有关希迁的记述,大概主要是依据此碑的内容。《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传〉的注文(说,马祖继承怀让,石头继承行思,“同源而异派”,

故禅法之盛,始于二师。刘轲云:江西主大寂(按:马祖),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

刘轲这段话被禅宗史书广泛引用,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以马祖、石头为代表的南宗禅的兴盛。

此后,宋代余靖《武溪集》卷九〈韶州月华山花界寺传法住持记〉也说:“大鉴(按:慧能)门人高第者庐陵思、衡岳让。让传大寂,传江西,世呼马祖是也;思传希迁,居南岳之石头。建中、贞(按:原避宋代之讳作‘正’)元间,方袍之学心者,江、衡千里,道路如织,亦西河(孔子的弟子子夏)、北海(东汉大儒郑玄)之风也。”[43]马祖在洪州,希迁在南岳,成为远近闻名的两大禅法中心,不仅门下弟子成群,而且他们的弟子穿梭往来于洪州、南岳之间,形成唐代禅宗文化交流的“走江湖”的特有的景观。

从中国禅宗的全局来看,8世纪中叶至9世纪是南宗禅迅速兴起的时期。北宗从极盛走向衰微,南宗从局于东南一隅的曹溪传播到大江南北:北有神会及其弟子的荷泽宗,南有继承怀让的马祖的洪州宗、继承行思的石头禅派,江东有实际已与南宗联姻的奉法融为祖的牛头宗,其它如四川的净众、保唐禅派也受到南宗的影响。在南宗向全国主流禅派的发展过程中,马祖、石头的禅派成为中国禅宗五宗之源,流传后世,而其它禅派逐渐湮没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