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自悟自心,不须外求

(三)主张自悟自心,不须外求

修行者应自修自悟,是慧能提出的主张。南宗各派禅师大体都本着这一主张教示门人和参禅者,但论述和表达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请看希迁是如何教示门下的。

有位僧人向希迁请教:“如何是解脱?”答:“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答:“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答:“谁将生死与汝?”(《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希迁传〉)[51]按照佛教的一般说法,众生因为前世的业因而轮回有生有死和充满烦恼的世界,只有通过长期乃至无量时间(劫)修行佛法,断除情欲烦恼,才有可能彻底摆脱轮回,达到涅槃解脱。另外,按照《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和净土宗的说法,如果生前能坚持修净土念佛的法门,死后便能从污垢不净的世俗世界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这位僧人作为佛教修行者向希迁请教“解脱”、“涅槃”和“净土”等问题,可以说是十分自然的。但希迁的回答可以说是超出一般人想像之外。言下之意是,你自己已经解脱,何必再向别人问什么是解脱?你本来处身净土之中,何须再问净土?你已经断除烦恼,达到涅槃,又何必再问涅槃之事?应当指出的是,希迁是从佛教所谓真谛或第一义谛的角度,从不二法门的观点来回答问题的,目的是启发修行者应着眼于自身,从确立本有佛性必能成佛的信心入手,然后认真自修自悟。如果有人听了上述回答便认为自己已经解脱成佛,也是会被斥为迷妄的。

南宗各派禅师对于弟子的问法往往并不是正面回答,为了截断弟子对某一问题的执著或迷误,打断他的世俗思维,可以所答非所问,也可以不回答,甚至示之以某种动作,乃至语默并用,棒喝交驰。尸利禅师初见希迁,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是问学人应当从事什么。希迁回答:“汝何从吾觅?”问:“不从师觅,如何即得?”希迁答:“汝还曾失却么?”(《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尸利传〉)[52]从这组问答可以看出,希迁示意门人:每人天生自性圆满,应当通过自修觉悟自性,不必执意外求什么。在希迁看来,外求涅槃解脱本身就是一种执著和迷妄,违背天生具有的清净本性。《祖堂集·希迁传》记载,希迁在青原行思门下时,某日,行思叫他到南岳怀让处投书。他到达南岳礼拜怀让后先不投书,而是先提问说:“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按:此指自性)时如何?”怀让回答说:“子问太高生,向后人成阐提去。”意思是如果既不仰慕佛菩萨,又不珍重自性,那么必将成为恶人(阐提)。对于这种明明白白的回答,他感到不满意,当即表示:“宁可永劫沉沦,终不求诸圣出离。”便带着书信回去了。

弟子道悟问希迁:“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不得不知。”又问:“向上更有转处也无?”答:“长空不碍白云飞。”问:“如何是禅?”答:“碌砖。”问:“如何是道?”答:“木头。”在希迁看来,“佛法大意”、“禅”、“道”等是不能用语言文字加以表述的,“不得不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当弟子问他:“曹溪意旨谁人得?”他回答:“会佛法人得。”问:“师还得否?”答:“我不会佛法。”在南宗寺院,参禅者常用“何为祖师(按:指菩提达摩)西来意”来问禅法要旨,禅师往往用话叉开,避免正面回答。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问取露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希迁传〉)[53]

综上所述,希迁禅法的要点是:人人本有佛性,即心即佛;个人的心性与世界万有本体相通,从本质上看,理事、物我是融通一体的;修行者应有自修自悟的自信,无须执著外求。希迁传授禅法除正面宣示外,经常采取反诘、否定、暗示和比喻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