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提达摩

一、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在宋代以后的禅宗史书中多作“菩提达磨”,据《续高僧传》卷十六〈菩提达摩传〉,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种姓,南朝宋代(420—479)到达中国,后到北魏嵩洛一带传法,曾栖止少林寺。北魏杨衒之《洛阳伽兰记》卷一在记述永宁寺、修梵寺的地方两次提到菩提达摩,说他是“波斯国胡人”,年150岁,见到宏伟壮观的永宁寺赞叹不已,时在北魏孝昌二年(526)永宁寺塔刹上的宝瓶被风吹落以前。其弟子惠可在《续高僧传》作僧可,卷十六有传,说他在40岁拜达摩为师,从学6年,在达摩去世以后,“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开秘苑”。“天平”是东魏孝静帝的年号,起止时间是公元534年至537年。假设达摩在宋亡前的前一年(477年)到北魏,东魏天平元年(534)去世,那么他在北方生活了58年[1]。《续高僧传·达摩传》说他“自言年150余岁,游化为务,不测所终”,可见他死时年龄不止150岁。

达摩在中国北方生活了50多年,自然学会了汉语。他对于当时佛教界盛行讲经说法而不重视打坐修行的风尚表示不满。他特别重视禅观修行,在栖止少林寺时,经常“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被人称为“壁观婆罗门”(《景德传灯录》卷三本传)[2]。他还向弟子传授“二入四行”的禅法。他身边的重要弟子有惠可、道育、僧副等出家僧众,还有如昙林等在家居士。据载,他特别提倡南朝宋代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经》四卷,曾以此经授惠可,对他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续高僧传·僧可传》)[3]。教导弟子参照此经的思想认真坐禅修行,重视内心觉悟,而不要受当时佛教界风气的影响一味地追求读经解经。

达摩有没有著作?虽说他在中国50多年的时间里可能已经学会用汉语写作,但没有证据说明他曾亲自写过什么。然而他来到的毕竟是一个重文教,重师承的国度。他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是不可能不被记录下来的。《续高僧传·达摩传》在介绍了他的“二入四行”禅法之后,说“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语,卷流于世”[4]。唐杜朏《传法宝记·达摩传》之注说:“余传有言壁观及四行者,盖是当时权化,一隅之说。”[5]也承认有人把达摩传授禅法的话记录了下来,但认为文字不能表达达摩的心法至意,不同意对此执著。记述达摩禅法的著作就是后节要介绍的由昙林作序的《二入四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