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论牛头宗禅法
华严宗五祖宗密(684—758)对禅宗有较深而且系统的研究。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当中把当时流行的禅学流派分为“十室”,又把这十室的禅法要旨归纳为“三宗”,然后将三宗所依据的教法和常用的说法方式分为“三教”。宗密把牛头法融的禅系作为十室之一,在禅法上属于三宗中的“泯绝无寄宗”,与其相对应的教法是三教中的“密意破相显性教”。对此十室、三宗、三教的内容,这里不拟介绍。下面仅将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对牛头法融的禅法评述作概要介绍。
《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将禅宗所传的“二十八祖”付嘱世系略作介绍,以达摩为东土初祖,此后是慧可直至六祖慧能,以神会为七祖,说一代“唯委嘱一人”,此为“正传”;另有“旁出”者。此后列出有代表性的禅门有七家:神秀的北宗,剑南资诜至净众无相的禅系,剑南保唐无住的禅系,江西马祖的禅系,牛头法融的禅系,宣什等人的念佛禅系,荷泽神会的禅系。对牛头法融的禅法的特色以“本无事而忘情”概括,说;
言本无事者,是所悟理,谓心境本空,非今始寂。迷之为有,所以生憎爱等情,情生诸苦所系,梦作梦受。故了达本来无事[47],即须丧己忘情;情忘即度苦厄,故以忘情为修行也。……此以本无事为悟,忘情为修……此则一切皆无……休心不起。
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对北宗、马祖的洪州宗、牛头宗、神会的荷泽宗又作了评述。其中对牛头宗的介绍虽与前面所引基本相同,但文字有异。现引证如下:
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即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复有一类人,闻说珠中种种色皆是虚妄,彻体全空,即计此一颗明珠都是其空。便云都无所得方是达人,认有一法便是未了,不悟色相皆空之处,乃是不空之珠。[48]
牛头见解如此也。闻说空等者,诸部般若说空之经也。计此一颗等者,计本觉性亦空,无有所认。认有等者,闻说诸法空寂之处,了了能知,是本觉真心,却云不了不知。心体不空。不空者,《涅槃经》说,如瓶中无物,名为瓶空,非谓无瓶。言无者,心之中无分别贪瞋等念,名为心空,非谓无心。言无者,但为遣却心中烦恼也。故知,牛头但遣其非,未显其是。
牛头以达空故,于顿悟门而半了;以忘情故,于渐修门而无亏。[49]
按照上述宗密的归纳,牛头宗的禅法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1)根据诸部《般若经》等,认为一切皆空,无论作为主体的心,还是作为客体的外境(对境),皆空幻如梦。此即“本来无事”,是要求修行者觉悟的真理。所谓心空,不仅与情欲相俱的妄心为空,连了了能知的“本觉真心”(相当本心、佛性)也空。认为,如果认为心、境实有,便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产生爱恶的感情,从而永远不能摆脱生死苦恼。
(2)如果在认识上领悟了心境本空的道理,在修行过程中就应把“丧己忘情”作为目标,此即通过凝心坐禅,使自己的心识达到与空寂相契合的境界,失去自我[50],忘却一切感情欲望,以便达到解脱。
(3)因此,与诸法性空相应的“无所得”是最高的觉悟境界。
宗密因牛头宗主张心境皆空,连佛、众生也空无所有,“心无所寄”,故把它归之为“泯绝无寄宗”;又因它在理论上依据诸部《般若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广百论》等,认为无法不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又把它相应于“破相显性教”(“性”谓空性)。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的“泯绝无寄宗”的段落,提到“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可见他所介绍的是从牛头法融到径山道钦的牛头宗的禅法。但可以想见,他是把法融的主张作为主要依据的。那么,宗密依据的是什么著作呢?在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十一上记载,牛头法融著有《绝观论》,说明他是看过此论的。此论久佚,本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从敦煌遗书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