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偏正五位”和“五位君臣”等曹洞宗“门庭施设”

五、所谓“偏正五位”和“五位君臣”等曹洞宗“门庭施设”

南宋智昭《人天眼目》卷三介绍所谓“曹洞门庭”说:

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看他来处,忽有偏中认正者,忽有正中认偏者,忽有兼带,忽同忽异,示以偏正五位、四宾主、功勋五位、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内绍外绍等事。

偏正五位者:正中偏者,体起用也;偏中正者,用归体也;(按:缺‘正中来’)兼中至,体用并至也;兼中到,体用俱泯也。

四宾主,不同临济: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物我双亡,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

功勋五位者,明参学功位,至于非功位也。

君臣五位者,明有为无为也。

王子五位者,明内绍本自圆成,外绍有终有始也。

大约曹洞家风,不过体用、偏正、宾主,以明向上一路。要见曹洞么?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无机。[107]

《人天眼目》著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在惠洪《禅林僧宝传》之后,书中也选录了《禅林僧宝传》中的部分资料。不管这里所述有多少是真的出自良价、本寂之手,但至少可以说,在南宋的曹洞宗是将这些看作是他们二人的著述,并且归之于曹洞宗禅法的。

很明显,这些门庭施设是针对前来参学者的思想认识状况提出的,以利于因材施教,引导他们认识真如本体(理)与万有现象(事)之间存在的相即融通的关系。从石头希迁以来强调的真如与万法、理与事互相圆融“回互”和物我一体的思想,至曹洞宗出现可以说达到了顶点,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这主要体现在推洞山、曹山二人为作者的上述门庭施设上。这里先将《禅林僧宝传·本寂传》提到的《宝镜三昧》、《五位君臣偈》、《五位君臣旨诀》等先作介绍,其次再将《人天眼目》等书中提到的项目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