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之后仍须修行

(二)顿悟之后仍须修行

南宗主张顿悟,但顿悟之后要不要再从事修行?慧能主张“本性顿悟”,“顿见真如本性”,“一悟即至佛地”以及“自性顿修”,“不假外修”等(详《六祖坛经》),但并没有明确地表示反对在所谓顿悟之后从事修行。从慧能自己的经历来看,如果说他在离开弘忍之时已经顿悟,那么,他在此后的四十年时间中也是没有放弃修行的。他的弟子神会明确地主张顿悟渐修,说:“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渐修因缘。”(《南宗定是非论》)马祖虽说“道不用修”,但接着又说“但莫污染”(《景德传灯录》卷二八〈马祖语录〉)[79];还说:“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语录》)。是从不二的观点来说修行的,简言之,不是绝对放弃修行,而是在体认自性的前提下不带取舍意向的自然而然的修行和生活。百丈怀海也基本持这种态度。然而,沩仰灵祐对此有明确的说法。《景德传灯录·灵祐传》载,有僧问:“顿悟之人,便有修否?”灵祐回答: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伙计。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趋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80]

大致是说,如果一个人已经顿悟自性,就应当知道说修与不修都是违背中道的“两头语”(边见)。因为顿悟之时仍没有将无数世之前积累下来宿业全部断除,还应当继续在弃舍心识中的执著污染(我执、法执)和改变心识(唯识学所谓转依)方面下功夫,此即需要修行。既然已经顿悟,对于各种教说可以透彻理解,不受迷惑。真如之理是清净无染的,虽对于各种修行都不排斥,但如果能直接从内探心源入手,就可以断灭一切计较凡圣、我他等差别的世俗观念,使真实、永恒的清净心体显现,达到理事圆融不二的法身佛的境地。这是对修行者提出的最高的修行目标。对这一段话,大概在慧寂心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他后来向弟子的说法中经常引用。

慧寂对门下弟子说,不要老是记录他所说的话,应当“回光返顾”(从体悟自性本源上着力),“且要识心达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大概是说,如果能够体悟真如本性,其它则通过修行可以自然达到圆满。慧寂说他为他们准备了各种教法,随时可以提供给他们。说:

亦如人将百种货物,杂浑金宝,一铺货卖,只拟轻重来机。所以道,石头(按:指石头希迁的禅系)是真金铺,我者(这)里是杂货铺。有人来觅杂货(铺),则我亦拈与他;来觅真金,我亦与他。”(《祖堂集·慧寂传》)[81]

既然弟子素质情况不一,便适应他们不同情况给予教诲,因此他自称是开杂货铺的,既有杂货,又有真金。何为真金,何为杂货?当有人问真金是什么时,他答:“啮镞拟开口,驴年亦不会。”暗示不能用语言表述,实际指的是“禅宗旨”。杂货自然是其它各种教法。从这里可以看出,沩仰宗虽着重传授顿教禅法,但对于其它修行方法也不完全排斥。这与它任何时候也不反对修行的主张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