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铭》和《绝观论》

(二)《心铭》和《绝观论》

牛头法融既通晓《般若经》、“三论”,又通晓《法华经》等经,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以般若“三论”为指导,以观悟空义,达到泯灭差别观念,忘却自我为目的的禅法。这在宗密的著作中很容易得到证明。

法融的著作现存两种:一是《心铭》,在《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有载;一是《绝观论》,从敦煌遗书中发现。

《绝观论》,也称《入理观门》、《菩萨心境相融一合论》、《三藏法师菩提达摩绝观论》,一卷。写本有:北京图书馆闰字84、P2045、P2074、P2732、P2885、日本积翠轩石井光雄藏本。

铃木大拙在1935年于北京图书馆发现第一种,校订后编入《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1936年大阪安宅文库出版),因缺首部,用其尾题《观行法为有缘无名上士集》的字句,题为《观行法无名上士集》。铃木在当时不认为它与牛头法融有关系,认为是一位无名禅师集辑的。此文是问答体。铃木认为问者是无名禅师,答者是神会,说全文的思想是属于慧能、神会系统的,贯彻着般若的空理(见《少室逸书解说》第四篇)。1937年1月,久野芳隆在《宗教研究》新14—1发表《富于流动性的唐代禅宗典籍——敦煌出土的南禅北宗的代表作品》为题的论文,介绍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文书伯希和本《绝观论》三种(P2074、P2732、P2885)。铃木大拙在同年5月的《佛教研究》1—1上发表了前述三种《绝观论》的同时,并以P2885为底本,参照其它二本对全文作了校勘和介绍。论文中言及《少室逸书》所收《观行法无名上士集》是《绝观论》的异本之一。1945年铃木与古田绍钦又发表了以石井光雄藏本为底本,用其它四本校订的《绝观论》(京都弘文堂出版)。战后,柳田圣山在禅宗早期文献的研究方面做出不少成绩。1970年他发表了《绝观论的本文研究》(《禅学研究》五八),介绍了以上五本之外的另一种敦煌本《绝观论》(P2045),并对此六本的题目及它们形成的前后关系作了探讨,认为题为《入理观门》的石井本和P2732本在时间上较早,又发表了用此六本对校的全文,文后附有详细的校注。1976年柳田圣山与常盘义伸等人合作出版了禅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绝观论》,收录了六种写本的照片图版,选择其中形成较早的石井写本为底本,用P2732本校补,并参照其它四本进行校订和补充,附有日译、英译和索引。这个《绝观论》校本被认为是迄今一切校本中最好的。

关于《绝观论》的作者,现在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牛头法融的结论是可信的。在《宗镜录》卷九十七有“牛头融大师《绝观论》问云……”,虽所引用的文句在所发现的《绝观论》中找不到,但至少可证明法融确实有《绝观论》,又何况在《祖堂集》卷三〈法融传〉中引有与敦煌本《绝观论》文字相近的字句。久野芳隆据此在1939年发表《牛头法融所受三论宗的影响——以敦煌出土本为中心》(《佛教研究》3—6),提出敦煌本《绝观论》作者是法融的主张。此后,关口真大继续研究,1940年发表《〈绝观论〉撰者考》(1940年《大正大学学报》30、31),根据最澄与牛头宗有密切关系,带回不少牛头宗典籍,其《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有“《绝观论》一卷”;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十一上有“牛头法融大师有《绝观论》”,推定《绝观论》是法融撰。1951年,关口又发表《敦煌出土〈绝观论〉小考》(载《天台宗教学研究所报》一),根据《宗镜录》卷三十一[51]、卷九、卷七七、《万善同归集》卷中所引牛头法融的话与敦煌本《绝观论》中的四则问答文字一致,论证《绝观论》是法融所著。此后,在其《达摩大师的研究》(1957年彰国社出版)第二章第二节〈达摩和尚《绝观论》和牛头禅〉中综合以往所论,列出所有资料(包括《祖堂集》卷三),详论《绝观论》是牛头法融所著。

对此也有反对的意见,代表人物是铃木大拙。他在1945年校订出版《绝观论》之际曾论证此论作者应是菩提达摩,论中的“入理先生”是取自《二入四行论》的“理入”,是指达摩,后由神会禅系的人加以集录成文。他在1951年刊行的《禅思想史研究第二》(岩波书店出版),收有据巴黎本校订的石井本和北京本的《绝观论》,在前面的论证文字中仍坚持此论为达摩所述。他认为敦煌本《绝观论》与《宗镜录》上所引的《绝观论》不是同一著述。

柳田圣山在《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法藏馆1967年出版)第三章第五节的注文中认为《绝观论》是法融著述是可能的,但它有不同的本子,即使延寿《宗镜录》、《注心赋》卷三所引用的《绝观论》不是同一种本子,它们与敦煌本《绝观论》也有相通的地方。

笔者同意《绝观论》是牛头法融著述的结论,并认为历来传世的《绝观论》在传抄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同的修改和补充,现存几个敦煌写本在时间上也有形成先后的区别。柳田圣山等人所校订的以石井本为主,以P2732为辅,校之以其它写本的《绝观论》,可以作为最接近牛头法融原著的《绝观论》使用。下面依据这个校本和《心铭》对牛头法融的禅法思想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