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祐及其弟子
记述灵祐生平和禅法的资料主要有《祖堂集》卷十六、《宋高僧传》卷十一、《景德传灯录》卷九、《联灯会要》卷七、《五灯会元》卷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所载灵祐传记和语录,以及《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简称《灵祐录》)。此外,在《全唐文》卷八二〇载有唐郑愚《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并序》。
灵祐(771—853),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人,俗姓赵。年20岁从本州法恒律师出家,23岁受具足戒,又跟钱塘义宾学习戒律。虽对大小乘佛典都阅读,但尤精读大乘经典。一日,对传统佛教的深奥的教理产生疑惑,想探求新的修行道路,说:“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祖堂集·灵祐传〉)于是出外游方,先到天台山巡礼当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的遗迹,后到江西建昌西南马祖的墓塔所在地石门山(后称宝峰山,在今江西靖安县)泐潭寺,礼马祖弟子怀海为师,专心修习南宗禅法。当时怀海尚未到新吴的百丈山传法。因此《宋高僧传·灵祐传》记载:“诣泐潭谒大智师(按:怀海谥号),顿了祖意。”[56]
大约在唐宪宗元和(806—820)末年,灵祐到达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西北的大沩山(在今宁乡县西)隐栖修行传法。此处山深林密,经常有野兽出没,荒无人烟。灵祐刚来此处居住的时候,生活无依,每日靠采集橡栗野果充饥。此后逐渐被山乡远近民众得知,前来归依者日多,并为他建造寺院。有出身福州福唐县的禅僧大安(号懒安)等人陆续前来投奔,成为弟子,辅佐他开辟沩山传法基地。前面在介绍黄檗希运时曾经提到,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裴休(约791—864)从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改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来到长沙。裴休笃信佛法,在洪州时曾与怀海的另一弟子黄檗希运有密切的交往,并从受禅法。他到潭州之后,对在沩山的灵祐也很敬信,曾多方给予支持。裴休在潭州任期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在这期间发生武宗会昌五年(845)禁毁佛教的事件。据唐武宗《加尊号后郊天赦文》(载《全唐文》卷七八),当时潭州和两浙、宣、鄂、洪、福诸州以及三川等地是消极执行这一政策的地方,对清整令僧尼还俗(沙汰僧尼)等事“姑务宽容”。在此之前,沩山的僧人已达500多人。[57]在毁佛期间,灵祐与大安等弟子用布裹头,藏匿民间。可以想见,此时裴休曾给予保护和帮助。
宣宗即位,又下令恢复佛教。据《旧唐书·宣宗纪》记载,大中元年(847)闰三月下诏:“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于是,裴休便用自己的车舆迎请灵祐出来,并“亲为其徒列”,请他再剃发为僧,主持沩山寺院。(《大圆禅师碑铭》)大约从大中元年至八年(847—854)之间,李景让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58]此时潭州归他管辖。《宋高僧传·灵祐传》说:“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自此沩山寺院名同庆寺。现在沩山之阴的密印寺,据传是裴休为灵祐建造的。裴休在离开潭州之后历任宣州刺史兼宣歙观察使、礼部尚书等职,大中六年(852)官至宰相。[59]佛教史书所说“相国裴公”都是用裴休后来的称谓。此后担任湖南观察使的有崔慎由,还京后任刑部侍郎等职,在大中十一年(857)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60]《宋高僧传》所说:“又相国崔公慎由,崇重加礼。”所用称谓也是后来的。据此,灵祐在宣宗恢复佛教之后,曾受到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先后任湖南观察使的裴休与崔慎由的敬信和支持。应当说,这为沩山禅法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此后沩山教团迅速发展,灵祐门下人数最多时达1600人。
灵祐在大中七年(853)去世,享年83岁。大约在二年后,由担任四镇北庭行军、泾原渭武节度使、检校右散骑常侍等职的卢简求为他撰碑,由著名诗人李商隐题写碑额。卢简求在元和四年至六年(830—832)裴度出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曾作他的“宾佐”;在开成四年(839)牛僧孺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担任他府中的“观察判官”。[61]也许他对沩山僧团早就有所了解,或是与灵祐有过交往,所以灵祐的弟子或其他信徒才特请卢简求撰碑。灵祐去世十一年之后,当是懿宗咸通四年(863),经弟子将灵祐的事迹上奏朝廷,赐谥“大圆禅师”号及“清净”塔额。咸通六年(865)弟子审虔为在灵祐墓塔前立碑,带着灵祐的绘像登门请郑愚撰写碑铭,翌年书成。此即前述《大圆禅师碑铭》。郑愚在咸通三年(862)出任广州刺史兼岭南东道节度使。[62]
灵祐的弟子有慧寂、大安、智闲等40多人,他们分别到相当现在的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北、陕西、河南等广大地区传法。
大安(792—882),号懒安,也称西院大安,俗姓陈,福州福唐县人,幼年在黄檗山出家,先后参学马祖弟子慧藏、怀海,后到大沩山师事灵祐,在建造寺院,开辟沩山寺田,建立沩山教团的过程中做出很大贡献。离开沩山后,先在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开元寺传法。崔慎由之弟崔安潜在咸通(860—873)年间任江西观察使时,曾邀请他到洪州传法,由此名声远扬。咸通七年(866)回到福州,在州府之西的怡山延寿寺居住传法,咸通十四年(873)朝廷下诏赐他“廷圣大师”之号,并赐紫袈裟。门下弟子曾达千人之多。[63]
有位俗官问他:“佛在什么处?”他答:“不离心地。”有人问:“如何是法身?”他回答:“一切施为,尽是法身用。”既然自己是佛,便不必向外求求法、求佛,说:“若欲得作佛,汝自是佛。担却一个佛,旁家走扬扬,渴鹿趁阳焰相似,何时得相应去!”他按照怀海当年的教导,重视守护、调御自性,以防止被情欲驱使做出违背佛法的行为,将此比喻如同牧牛人细心看管水牛不让它踏食庄稼一样。他说自己当年在沩山,“三十年来,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是长看一头水牯牛,落路入草便牵出,侵犯人苗稼则鞭打。调来伏去,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一时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也不去也。”(《祖堂集》卷十七〈福州西院和尚传〉)意为经过长期对心性的调护,任何外在事物的诱惑对它也不起作用。
大安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2)去世,年91岁。弟子有法真、灵树等人。
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史书中,大安皆被作为百丈怀海的法嗣。实际上他在灵祐门下时间最长,从《祖堂集》所载灵祐和他本人传记的有关记载来看,他是视灵祐为师的,灵祐也将他当作自己的弟子看待。禅宗史书将他作为怀海的法嗣,也许反映的是他后继弟子的主张。
智闲,因久住邓州(治今河南邓县)香岩寺,被称为香岩和尚,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县)人。博闻强记,在沩山灵祐门下以善于言辞,对答如流著称。一日,灵祐对他说:“于他人见闻及经卷册子上记得来者,吾不问汝。汝初从父母胞胎中出,未识东西时本分事,汝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祖堂集》卷十九〈香岩和尚传〉)他一时不知所对,即使有所答语,灵祐也不认可。他回到自己房间,遍查经册语录也不得要领,自叹:“画饼不可充饥。”便将它们全部焚烧。此后到当年南阳慧忠(?—775)住过的邓州香岩山隐栖修行,一日在山中清除杂草时因瓦砾碰击竹子出声,不觉失笑,因而大悟。于是将悟境作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他回到沩山将自己觉悟经过及此偈报告灵祐,据说受到灵祐的印可。智闲在传法中常使用偈颂,“有偈颂二百余篇,随缘对机,不拘声律,诸方盛行”。(《景德传灯录》卷十一〈智闲传〉)[64]日本金泽文库发现题为《香岩颂》的文本,收录偈颂76首,经整理后收入1974年出版的《金泽文库资料全书》(佛典)第一卷。但其中明显混有良价弟子龙牙居遁的偈颂并有关于“南岳”、“翠微”的记事,因此对于作者是否香岩智闲还是有疑问的。[65]
智闲有弟子止观、绍宗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