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庞居士

六、庞居士

在马祖弟子中也有出身儒生的居士,其中以居士庞蕴最具传奇色彩。

庞蕴(约卒于807或808年),字道玄,因没有出家,史书一般称“庞居士”,衡州衡阳县(在今湖南)人,家世为儒。据《祖堂集》卷四〈丹霞天然传〉,他曾与天然(739—824)结伴进京赶考,路经汉南一个旅店,碰到一位过路僧问他们到何处去,他们答:“求选官去。”这位僧人劝他们不如改为“选佛”,说:“江西马祖今现住世说法,悟者不可胜计,彼是真选佛之处。”二人听说,便放弃入京念头,转而到江西参学马祖。

但据唐于頔编《庞居士语录》卷一〈庞居士传〉的记载,庞居士在贞元初(785)先到南岳参谒希迁,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希迁没有回答,用手掩其口,庞居士当即有悟。一日,希迁问他每天做什么事。他用偈回答: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大意是说每日自求生活和谐,对一切都无所取舍、造作,既然自然界本来无须外加的成份,那么佛教所说的神通、妙用也应当体现在担水、搬柴等日常活动之中。对此,希迁表示认可,问他是出家还是作为在家居士。他说:“愿从所慕。”是说愿如他敬慕的维摩诘居士那样,做在家的居士。

此后,庞居士又去江西参谒马祖。他同样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世界上有什么不与万物为侣?按大乘佛教的教义只有法身佛(真如、法性)才超越于万物之上,又不离于万物。然而,禅宗认为,对于佛、真如等是不能用言语表述的。希迁用手捂庞居士的嘴,马祖说让他喝完西江水再回答,都表示了这个意思。据载,他“于言下顿领玄旨”。他在马祖门下两年,大概正是马祖死(788)前的两三年之内。他对马祖门下僧人的生活,曾写偈加以描述,说:

十方同一会,各自学无为。此是选佛处,心空及第归。

有男不肯婚,有女不肯嫁,父子自团栾,共说无生话。[40]

马祖的门下有男有女,有僧有俗,都在参禅领悟无为、无生(空、不生不灭)的道理,如果体悟这些道理,那么,就像科举“及第”那样入选佛门了。

庞居士有妻子(庞婆)、女儿(灵照),家无恒产,以编制笊篱卖钱维持生计。生活地点不固定,为参禅访道经常周游各地,与石头法系的澧州药山惟俨、邓州丹霞天然、潭州长髭、大同普济等禅师,马祖法系的毗陵芙蓉山太毓、明州大梅山法常以及处所不详的松山和尚、石林和尚、本溪和尚、齐峰和尚、则川和尚、百灵和尚等都有交往,互相参问禅法。活动的范围主要在现在的江西、湖南一带,并到过现在的江苏、浙江、河南的某些地区。

元和年间(806—808年之间),庞居士北上襄州,先居住在襄阳(在今湖北襄樊)的东岩,后迁郭东的小舍。受到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于頔(?—818)的尝识。庞居士临死前让女儿灵照报告时间,灵照说已到中午,并有日蚀,他刚出来看,灵照入室登父座“合掌坐亡”。于颇前来探望,庞居士对他讲:“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说完死在他的膝上。

于颇,《旧唐书》卷十三有传,是唐后期藩镇当中特别强梁专横者之一,历任湖州、苏州刺史,从贞元十四年至元和三年(798—808)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后入朝拜司空、同平章事,后因罪遭贬,以太子宾客致仕。在庞居士死后,他曾向马祖弟子道通禅师问法(《景德传灯录》卷六〈道通传〉)。

《祖堂集》卷十五〈庞居士传〉对庞居士作了如此描述:“不变儒形,心游象外,旷情而形符真趣;浑迹而卓越人间,实玄学之儒流,乃在家之菩萨。”《庞居士语录》卷上记载:“居士所至之处,老宿多往复酬问,皆随机应响,非格量轨辙之可拘也。”是唐代各地禅宗文化交流中的引人注目的现象。

庞居士生前常把自己的学佛参禅的心得写为诗偈,共达300首,在僧俗信徒中广为传诵。现存《庞居士语录》署名“节度使于颇编集”,三卷。上卷记载庞居士简单生平及他到处访友参禅的情景;中卷、下卷收录的是庞居士的五言、七言和杂句诗偈190首。《祖堂集》卷十五、《景德传灯录》卷八〈庞居士传〉及其他传记有关庞居士的内容多取自此书。笔者所用本是日本江户时期承应二年(1653)据明崇祯丁丑(1637)泉州刻本的复刊本。[41]

现将庞居士到各地参禅的情景和他的禅诗的内容略作介绍。

马祖及其门徒除用语言直接传授禅法、觉悟道理之外,常常借助手势动作乃至棒喝来喻示“禅机”——禅法要旨或“心要”、入悟的奥妙意旨。庞居士在与石头、马祖门下的交往中,经常使用所答非所问或反诘语、重复问者的话,以至用手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修禅心得。仅举二例:

居士到药山禅师。山问曰:一乘(按:佛乘)中还着得这个事么?士曰:某甲只管日求升合(按:意为只求粮米糊口),不知还着得么。……因辞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士遂与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士曰:恁么称禅客,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士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

百灵和尚……一日在方丈内坐,士入来,灵把住曰:今人道,古人道,居士作么生道?士打灵一掌。灵曰:不得不道!士曰:道即有过。灵曰:还我一掌来。士近前曰:试下手看。灵便珍重。居士一日问百灵曰:是这个眼目免得人口么?灵曰:作么免得?士曰:情知情知。灵曰:棒不打无事人。士转身曰:打打。灵方拈棒起,士把住曰:与我免看。灵无对。(《庞居士语录》卷上)

在这些语言和动作到底有什么含义,恐怕别人是难以说清楚的。第一例,也许是说“一乘”的教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述的,正如雪片落在自己该落的地方不能预料那样,对于修行也不应当执着特有的目标。第二则大概是说,难以用任何禅语表达自己的心境。

一日,庞居士去听某和尚讲《金刚经》,到讲到“无我,无人”时,他起来提问;“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这位和尚没有回答,反过来请他解释。他当场以偈作答:“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金。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是说《金刚经》深义本来是超离语言文字的(“绝尘”),对于般若空义,应当去体悟,不应反复向人讲述(“休历座”),不如直接体悟它的妙义(“直求金”)。

然而,庞居士自己却经常用诗偈表述心境和菩提之道,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宣传人人可以成佛,说自心是佛,众生是佛。例如说:“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卷下);“凡夫共佛同,一体无有异。若论心与境,悬隔不相似。凡夫惟妄想,攀缘遍天地,常怀三毒心,损他将自利。佛心常慈悲,善恶无有二,蠢动诸众生,心同一子地”。是说众生与佛本来无异,关键是能否断除情欲妄想,达到空寂无念的与佛一样的境界。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只能怪自己,诗谓:“如来大慈悲,演说波罗蜜,了知三界苦,殷勤劝君出。得之不肯修,实是顽皮物。他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当成自不成,是谁之过失。已后累劫苦,莫尤过去佛。”(卷中)

(二)劝人寡欲知足,无求无念。说“无求乃法眼,有念却成魔,无求复无念,即是阿弥陀。真如共菩萨,总只较无多”;“少欲知足毛头宽,远离财色神自安”。对于修行者来说,也不应当有意地把涅槃、解脱等作为自己的目标。他有一首有名的诗,说:“难复难,持心离欲贪涅槃。一向他方求净土,若论实行不相关。枉用功夫来去苦,毕竟到头空色还。易复易,即此五阴成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觅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卷下)是让人在着力于在日常生活中觉悟自性,而不应在身外追求涅槃、净土。

(三)批评世人贪图名利功德。他形象地说:“世上蠢蠢者,相见只论钱,张三五百贯,李四有几千……口常谈三业,心中欲火然,痴狼咬肚热,贪鬼撮头牵”,如此则难免轮回生死;“十方同一等,此是真如寺。里有无量寿,本来无名字。凡夫不入理,心缘世上事。乞钱买瓦木,盖他虚空地,却被六贼驱,背却真如智。终日受艰辛,妄想图名利。如此学道人,累劫终不至。”是说若能达到空寂的认识,等同地看待一切,就使心境契合真如,与佛(例如无量寿佛)为伍,而如果对外有所追求,就会使六欲炽盛,永远达不到解脱。他认为:“无贪胜布施,无痴胜坐禅,无瞋胜持戒,无念胜求缘……任运生方便,皆同般若船。若能台是学,功德实无边。”(卷中)这也是他的自况。

自南北朝以来,《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的形象成为一些士大夫信徒崇拜的偶像。据称维摩诘居士虽有家室妻小,但通晓大乘深法,神通广大,连佛的十大弟子都甘拜下风。庞居士不愿出家,说“愿从所慕”,就是将维摩诘居士作为自己追慕的对象。他死后,人们把他看作是维摩诘居士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