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内心自悟,反对执著文字

三、重视内心自悟,反对执著文字

据说,四卷《楞伽经》仅是原经的一品,称“一切佛语心品”,也称“如来心品”。在卷一有曰:“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重视探究心识,观察心识活动,促成心识的转变,是《楞伽经》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因为特别重视心识的观察和转变、觉悟,对于经书文字说教反而采取贬低乃至排斥的态度。卷三载,佛曾说,他从成佛直到入涅槃,于其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根据“缘自得法”,“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即原封不动地继承其他佛(大乘认为佛有无数)的佛法;又根据“本住法”,让永恒的佛法常存,既然“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无须自己宣说佛法。卷四载,佛说:“我等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当然,说释迦牟尼佛从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种说法,只能看作是一种夸张,为的是强调不要执著和迷信言教。经文认为,文字言说不能表达真正的佛法,既然使用了名、相,就属于“妄想”。

在卷二记载,佛对大慧等菩萨说,共有四种“言说妄想相”:一是“相言说”,从妄想色相产生;二是“梦言说”,从回忆以往经历情景产生;三是“过妄想计著言说”,是从忆念自己以往的行为产生;四是“无始妄想言说”,从先天带有的执著文字的虚妄习气(种子)产生。又宣称,言说与妄想“非异非不异”。这样,把言说文字置于妄想的领域,按照它的修行理论,自然应当远离。

那么,要真的彻底废除语言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以上不过是从第一义谛的角度说的,若按俗谛来说,为了传教的需要,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在卷四有这样一段文字:“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是说为了向不同的众生讲授佛法,让人们达到心识的转变,文字言说还是需要的,但是不应执著文字言说,而仅靠文字言说也是达不到最高的觉悟境界(自觉圣智)。

本经关于“宗通”和“说通”的说法对后世禅宗也有很大的影响。什么是“宗通”、“说通”呢?卷三载:

宗通者,谓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趋,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

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

可见这是指佛、菩萨所达到的觉悟境界,相当于佛心、佛性、第一义谛。这种境界或最高的真理,只能通过断除妄想的心性修行,在内心领悟。是既不能用言说文字完全表述,也不能仅仅通过听闻言说和阅读文字而体悟得到的。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九部”或“九分教”是把佛经按内容和体裁分为九类,这里是作为佛经的统称。“说通”是适应众生的根机和需要宣说各种教法。但按“离异不异、有无”的内容来看,这里所说的“教法”、“契经”,是大乘佛教中具有般若中观思想的佛法。

至于对二者的态度,“宗通”被置于第一位。偈曰:“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卷三)“宗通”是要求达到很高水平的修行者做到的,他们应当重视直探心源的禅观修行,在内心达到觉悟。“说通”是面向一般对佛法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的人。这样,结论应是:对于前一场合,言语文字已经变得多余,而在后一种场合,言语文字是不可少的。

至于对佛教以外的学说、思想,本经持坚决排斥的态度,说:“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接近。”(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