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桂花雨

第3课 桂花雨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桂花雨》是一篇借物抒情的优美的散文,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出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于是,作者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读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字里行间。课文一共8个自然段,文字朴实亲切,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1自然段引入桂花,为回忆展开铺垫。

第2到6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方法描写小时候与桂花有关的美好的回忆。桂花香,摇花乐,桂花雨都是作者难以忘怀的记忆。描写摇花乐时“总”“乐”写出了作者的期盼和快乐。描写桂花香时,一个“浸”字,写出了浓浓的桂花香,将桂花香的无形却无处不在展示得淋漓尽致。

第7、8自然段写我们全家在杭州,“我”赏桂花并带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通过对比,显示了母亲的思乡情结。杭州的桂花香是真的比不上家乡的吗?是家乡的桂花里有摇花的快乐,有摇落的桂花雨,有浓浓的乡情,那是世间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这就是借物抒情。

阅读链接

春 酒

琦君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课文基础字词句

1.本篇课文中,要求能够正确认读的生字有“箩、杭”,要求掌握书写的生字有“懂、兰、箩、婆、糕、饼、浸、缠、茶、捡”,其中“缠”要注意不要少一点,“婆”的主笔是下面的横,要长而有力。“浸”是前鼻韵母,左窄右宽。

2.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教学建议

1.读中悟语,读中悟情。

《桂花雨》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充满着浓浓乡情的散文。文章紧扣“我喜欢的是桂花”,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朗读时要让学生找出“我喜欢的是桂花”的原因,让学生带问题读,品读相关语句,读出桂花香,读出摇花乐,读出浓浓的思乡情。

2.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文中有很多运用得精准的词句,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如作者写“摇桂花”没有一下子写摇桂花,而是欲擒故纵,采用铺垫的手法先写“我”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读懂了“我”的期盼,再读就更能读出作者摇桂花的快乐。

3.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桂花有这样深厚的感情呢?除了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琦君的生平,童年生活的经历及她的代表作。将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

2.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2.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桂花的资料和图片,收集有关桂花的名句,搜集作者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