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听写上节课中出示的词语卡中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结指导。

预设:教师在词语听写时要把文中出现的成语作为检测的重点。

2.教师指名说出文中的三个故事的名称,探讨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各有因果,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这三个故事的共同结果是——将相和。

3.导入新课。

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他们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换来了赵国的安宁,谱写了一段佳话。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影响深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古代的杰出将相。

二、深入阅读,研讨文本

(一)学习“完璧归赵”

1.故事的起因(第1~4自然段)。

预设:学生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赵王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为什么着急?

②大臣给赵王出了个什么主意?他为什么出这样的主意?

③课文开头写赵王和写大臣给赵王出主意,这对写蔺相如有什么作用?

2.合作交流,在课本上圈画出相关语句。

3.汇报展示,解决问题。

交流后明确: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后,恃强凌弱的秦王假意要以城换璧,赵王不想按照秦王的要求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来侵犯赵国。正在赵王不知所措的时候,大臣推举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来解决这个难题。这是“完璧归赵”故事的起因,从中可见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4.故事的发展(第5~8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5~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经过。

预设:这几段详细记叙了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智斗秦王并完璧归赵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的经过。

明确:奉命出使、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

(2)读思结合,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经过。

①蔺相如“奉命出使”。

思考:从“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蔺相如分析的两种可能性和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从蔺相如的话中可见他深谋远虑,智慧超群。

②蔺相如“进宫献宝”。

预设:

a.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为秦王献上了和氏璧,秦王对和氏璧喜爱至极。秦王会信守诺言,拿城来换和氏璧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b.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绝口不提”一词将秦王“骗宝”的丑陋嘴脸暴露无遗。

③蔺相如“设计取回”。

预设: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小组交流感悟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a.蔺相如是怎样用计从秦王手里要回和氏璧的?

b.取回了和氏璧后,蔺相如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请将重点动词做上记号,然后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c.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举着和氏璧撞柱子?为什么?

d.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在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时,不仅要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更要抓住他的动作,如“上前一步”“捧着”“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这些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④蔺相如“完璧归赵”。

预设:蔺相如用计拿回和氏璧以后,便悄悄地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引导学生从“一……就……”这组关联词体会蔺相如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

⑤蔺相如“据理力争”。

预设:教师指名朗读蔺相如的话,分小组讨论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

交流后明确:蔺相如洞悉秦王的本性,料定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为法宝来震慑他,使得秦王即便想杀他也不能,只好将他送回赵国。

5.故事的结局(第9自然段)。

明确:“完璧归赵”故事的结局是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思考:“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教师在这里不必要求学生给出答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后面的内容。

6.创设舞台,情景再现。

我们刚刚梳理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的内容。我们也从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语言中感悟到了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现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呢?

(1)学生根据自己的标注,再次品味文中描写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

(2)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3)教师指名朗读表现优秀者分角色来表演,学生评价。

(二)学习“渑池会面”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束手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秦国毫无惧色,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赵国挽回了无价之宝。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蔺相如将如何与秦王争斗呢?请大家借鉴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方法,与同学自主学习“渑池会面”这个故事。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

明确: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故事的经过是会见的过程中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要赵王为自己鼓瑟),蔺相如挺身而出,保护赵王(要秦王为赵王击缶);故事的结局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

2.分析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预设:学生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词句,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句子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勇敢无畏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重点句子。

(1)出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朗读指导:赵王被侮辱,蔺相如十分气愤,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他宁愿以死相拼。因此蔺相如的话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要重读。

预设:这几句话描写了蔺相如与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映了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3.教师点拨疑难问题,助力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1)疑难一: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②全班讨论。

交流后明确:蔺相如看到秦王用让赵王为他鼓瑟的方法来侮辱赵王,特别气愤,所以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以后,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2)疑难二: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会面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初步概括廉颇的人物形象。

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②全班小结。

交流后明确:秦王听说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说明廉颇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惧怕他几分。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渑池会面”的故事。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渑池会面”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几年后又约赵王在渑池会面,企图羞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蔺相如一再立功,连受嘉奖,被封为上卿,职位高于廉颇,引发廉颇的不满,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5~17自然段,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故事的起因是廉颇不服气,想羞辱蔺相如;经过是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学生画出描写廉颇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

明确: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3)学生朗读自己圈画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教师相机整理小结。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

(1)“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想一想:廉颇的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面”上又立了功,所以赵王加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心里不服气。

(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蔺相如的几句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②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

预设:蔺相如的这番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启示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国家利益自己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其二是将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这说明了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3)精读第17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17自然段。

②“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

预设: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3.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4.学生回顾全文,讨论交流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小结: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这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

三、整体感悟,深化认识

1.讨论交流,理清关系。

(1)讨论:“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这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引导学生弄清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引导学生弄清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和内在原因,弄清将相和的表面原因及内在原因。

(2)交流明确。(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预设:

①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个完整曲折的故事。

②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2.思考感悟,获得启发。

(1)思考将相和的原因,感悟人物形象特点。

①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立了功)

②廉颇心有怨气,原因是什么?(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位居自己之上)

③将相又和好了,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和廉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④分别概括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有勇有谋、不畏强暴、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爱国的人)

⑤总结蔺相如和廉颇思想上的共同特征。(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⑥小结: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2)从将相和中受到启发。

小结: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两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我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

四、小组合作,复述课文

1.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并推举一人发言。

2.分工合作,弄清每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生评价。

预设:

①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一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在学生交流的环节,教师要适时巡视,指导疑难。在复述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复述故事,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展示。

③推荐复述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展示。在师生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项,如“复述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

明确:

①完璧归赵

时间:有一回;地点:赵国——秦国;人物:赵王、秦王、蔺相如、蔺相如手下人。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骗他说璧上有瑕疵夺回了和氏璧,以毁璧相逼(或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用计从秦王手中要回和氏璧)。结果:蔺相如安排手下人化了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被封为上大夫。

②渑池会面

时间:完璧归赵后过了几年;地点:渑池;人物: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起因: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准备赴约。经过:秦王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以死相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入史册。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又知廉颇在赵国的边境上有所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国。

③负荆请罪

时间:一天;地点:路上和蔺相如门上;人物:蔺相如、廉颇等。起因: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不服气,要寻衅滋事。经过:蔺相如躲避廉颇并说出理由。结果: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后,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如初,文武共治,保卫赵国。

作业设计

1.借助卡片练习一眼阅读词语和句子。

2.课下搜集更多关于《史记》的资料。

3.复述这三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作业说明

第1题,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如何扩大视野,提高眼力和快速把握阅读内容的能力,逐渐改变逐字阅读的不良习惯。

第2题,搜集相关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更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最有力的向导。

第3题,复述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力,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将相和

img

第2课时

将相和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