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将相和

第6课 将相和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第三个故事。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课文借助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时,“完璧归赵”中的“撞柱”和“渑池会面”中的“同归于尽”是最能体现蔺相如凛然气势的两个场景。在欲“撞柱”前,蔺相如怒发冲冠,揭穿了秦王的险恶用心,并表明自己义无反顾的立场,使得秦王理屈词穷又不敢动怒。在欲与秦王“同归于尽”时,蔺相如也是先礼后兵,一再请求均遭到拒绝后,才使出“同归于尽”的有效威胁——“距离只有五步远”!蔺相如在关键时刻的语言,句句掷地有声,透出令人生畏的巨大威力,也表现出他面对强秦不畏生死的勇气。

与直接面对秦王挑衅相比,在与廉颇的冲突中,蔺相如选择了退让——“不上朝”“把车往回赶”,与前两个故事中的勇敢判若两人;与手下人的对话,直接表明态度,也正是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做法感动了廉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境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阅读链接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或《太史记》。《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文字的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具有极高成就,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的人物的传记合在一起;一类是将事业上密切相关的人物合在一起。前者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如《孙子吴起列传》;后者要先介绍两位主人公的身份、经历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属于后一种类型。其前半部分以写蔺相如为主,后半部分以写廉颇为主,而兼及赵奢、赵括、李牧。统观全传,写蔺相如可谓用墨如泼,淋漓酣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于其余诸人大抵是依史直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末的“太史公曰”独赞蔺相如之智勇,而不及其他。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做此传的意图。

课文基础字词句

本课的识字写字教学,要凸显“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阅读策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环节,教师要提醒学生对于暂时不认识但是不影响理解课文意思的字词,可以略过,不必反复回读,可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熟悉并记住这些生字的读音。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根据学情以及汉字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忆。“臣”不要读成后鼻音,“诺”不要读成“ruò”。“璧”与形近字“壁”作比较,理解“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所以是“玉字底”。“袍”与“抱”比较,“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一种,指直腰、过膝大衣,所以是“衣字旁”。“廉”与“谦、兼”作比较,三个字读音不同,强调读字不能只读半边。本课的大部分生字可以结合词语记忆。如,“抵御”两字都有“抵挡”的意思;“推辞”两个字都有“躲避,推托”的意思;“侮辱”两个字都有“使羞耻”的意思。学习“擅”字时,可结合“擅长”理解,区分“擅长”与“善于”,两个词都指在某方面有特长,但是“擅长”不能写成“善长”。

掌握本课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让学生用不同的读音组成词语加深理解。“强”有三个读音“qiáng”“qiǎng”“jiàng”,作“勉强”讲时,读“qiǎng”,课文中“强逼”的意思是“强迫威逼”。“划”这里读“huà”,是“划分”的意思,在课文“划归”一词中是“分开”的意思。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音“huá”组词,如“划船、划算”等。“削”作“减少,减弱”讲时,读“xuē”,可结合本课的词语“削弱”认读、理解。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分类指导。“臣、典、拒”重点指导笔顺。“臣”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折;书写“典”字时,提醒学生注意上部的笔顺:竖,横折,横,竖,竖,横。书写“拒”字时,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诺、荆”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召、宫、罪”为上下结构,“召”上边“刀”的撇要长,下面的“口”要扁一些,撇要盖住“口”。“宫”字下部两个“口”上小下大。“罪”上面的“罒”要写得扁一点,不要太大。

教学建议

在继续练习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的基础上,本课重点学习如何“连词成句地读”。在初读课文之前,可以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然后运用学到的方法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阅读目标反复进行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阅读速度的练习同步进行。

1.指导“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

在阅读课文之前,先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知道本课要学习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可以结合课后选做题,先让学生做游戏,体会如何扩大视域。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卡片,根据选做题的提示做练习;也可以利用多媒体闪现一些词语或句子,从易到难地呈现,让学生快速地读。因为词语或句子出现的时间很短(最好不要超过一秒钟),学生不得不尽量一眼就看清楚词语或句子,从而体验到“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实践“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记录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

强调记录的时间,是指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要在确定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记下所用时间。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检测学生阅读效果时,不宜让学生写出整个故事的内容,难度太大。注意关注学生阅读时间上的差异,可以出一些简单的问答题、判断题或选择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具体内容的把握。这些题目应在阅读完成后再出示给学生。在做题期间,不能再回读课文,以检测在一定时间下的实际阅读效果。

3.了解阅读效果,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全班学生完成阅读检测题目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可以结合课后第1题和第2题,让学生如实地汇报阅读情况,交流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使用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再读课文,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出关键问题,如,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故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记录阅读时间,并提醒学生继续有意识地用学过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5.细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在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4题,借助具体事例说一说对蔺相如、廉颇的印象。可以采用限时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前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熟知了故事情节,此时需要提醒学生默读课文时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连词成句地读”,尽量扩大阅读的视域。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在默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注重读、说、写的结合,以读促说、以读促写,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改编古代的文言小故事。此外,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对家庭、集体、国家的重要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养成机智勇敢、心胸开阔、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品性。

文章的对话很多,学生很容易抓住其中的某一点谈一些零散的体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统览全篇,关注语言描写的相关语句,体会以语言为切入点,结合人物说话时的交流对象、所面临的局势、语气、神态、动作等综合分析,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对人物的看法,从而体会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形象。要避免泛泛而谈,避免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点

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