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搭石

第5课 搭石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全文按照“介绍搭石——摆放搭石——走搭石——赞美搭石”的顺序展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家乡的生活环境谈起,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第2自然段写乡亲们摆搭石的场景;第3自然段描绘了乡亲们走搭石的美好画面;第4自然段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了乡亲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幼的情景。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课文语言质朴生动,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处处体现着乡亲们美好淳朴的情感。秋凉在即,乡亲们在小溪中摆搭石;“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看得出搭石在家乡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果某处没摆搭石,人们会谴责那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会主动调整搭石,反映出乡亲们的淳朴善良、与人为善。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两人面对面走搭石会互相礼让,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体现出乡亲们和睦友善的美好情感。这一幕幕情景清晰、生动,呈现出一幅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本课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培养基本阅读习惯。学习提示有两点要求,一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提高速度,同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用于对自己阅读效果的检测。二是“集中注意力”和“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集中注意力”是最基本的阅读习惯,指的是阅读的时候不分心,不走神,能够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回读”指的是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句往往会回读,回读的次数越多,阅读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课是从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入手,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影响内容理解的词语,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回读。

阅读链接

北山恋·故乡(节选)

刘章

别你时,我日夜思念:

巍峨群山,百花烂漫;

小溪流水,弯弯,闪闪;

林中鸟儿,喧喧,翩翩;

朴实的乡亲,憨厚的笑靥,

当日英雄两鬓斑,

还有虎羔似的青少年……

故乡啊,

你是我心中的好诗篇!

课文基础字词句

《搭石》要求认读的有“汛、挽、惰、衡、协”等生字,其中多音字“间”读“jiàn”时是隔开、不连接的意思,如“间隔、间断、黑白相间”等。文中“二尺左右的间隔”,指的是每隔二尺左右,放一块搭石。

教学“汛、挽、惰”等字可借助偏旁或结合词语识记、理解,借助“氵”理解“汛”与水有关,意思是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汛期”;“惰”是懒的意思,可结合词语“懒惰”理解。认读生字“绰”时提醒学生不要误读为“zhuō”。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懒、衡”三部分要写得匀称,中间部分的最后一笔为了避让右边,都要变成点。左右结构的字,可以归类练习书写。书写“鞋”时,右边“圭”是两个“土”字,书写时左右大体等宽。“汛、访、挽、稳”等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写“访”时,要再次强调“方”的笔顺为“点,横,横折钩,撇”。书写“隔”字时,注意右部“鬲”字下面是一横,不能写成两横。

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和“理解内容”之间的关系,围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内容”两个重点目标完成教学。首先,让学生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然后,再细读课文,把握主旨,并借助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都要把“提高阅读速度”的指导和运用贯穿始终,并注意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要求,强化“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

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交流:平时阅读时有没有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有什么好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提升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期待。

出示本课的学习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在计时阅读课文之前,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记下所用的时间,是指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要在确定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记下所用时间。防止有的学生过分追求速度,目光扫遍文字就记录时间,而忽略了理解课文。

(2)集中注意力阅读,要让自己尽可能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一边读一边理解课文内容,排除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3)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地回读。

提醒学生真实记录阅读情况,以便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现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尽可能营造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不要配音乐,阅读过程中不随便插话。

2.记录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提供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的计时钟表,方便学生完成阅读后立即记录时间。

可以让学生在记录时间后,完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题目,以检测阅读效果。如,让学生写一写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教师出一些简单的判断题、选择题或问答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检测的题目不要太多太难,做题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每个学生阅读的时间长短不一,教师要提醒先完成阅读任务和检测题目的学生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周围的同学。等全班所有学生都完成阅读和检测题目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了解阅读效果,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学生交流的内容:一是关于课文内容,二是关于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如实地交流阅读情况,可以根据课堂观察到的情况,请不同阅读时长的学生汇报完成题目的情况,分享阅读收获。通过交流,学生会发现:有的同学可能读得快,但理解不够准确;有的同学读得慢,但理解更准确一些;有的同学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有的同学读得较慢,理解还不太准确。汇报阅读情况,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不能忽略理解一味追求阅读速度,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阅读速度。

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课理解的难点,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结合学生的阅读体会,重点指导如何集中注意力,理解什么是“不要回读”。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集中注意力”阅读的体验:阅读什么书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也可以谈谈,在阅读时有哪些因素会让自己分散注意力?应该如何避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集中注意力阅读”是一种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专注的阅读状态。

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阅读时是否有回读现象。阅读的时间较长,是否因为经常回读?在本课的哪些地方回读了?是因为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得不回读,还是因为不理解某些词句而回读?找到问题的根源,要有意识地去克服回读现象。如,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难理解的句子容易停留太久或者回读,如果不影响理解就要继续往下读;如果是因为不理解而回读,可以有意识地克服,并且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如,“汛期”一词不理解,结合下文的“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就很容易明白“汛期”的意思了。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汛、挽”等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生字,会写“汛期、山洪”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