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说明
单元内容概览
本单元以“四时景物”为主题,围绕该主题设置了四篇描写景物的美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一方面,本单元的阅读能力目标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两个概念,学生可在单元学习中,通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来感受不同画面的特点。教学中要紧扣“初步”,不随意拔高要求。另一方面,本单元的习作能力目标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习作内容是“自然景观”,以“__即景”为题,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单元目标由“学”到“练”,指向明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景物的形状、色彩等变化,记录观察所得。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古诗词三首》分别描写了初秋时节山间黄昏之景色、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以及长途羁旅的艰辛与凄迷。三首诗词均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的清泉、竹子、莲叶等景物就运用了动态描写,衬托出了山间傍晚之幽静。想象画面,可以帮助感受画面之美,并发现画面中的声音和景物变化。
《四季之美》是一篇富有韵味的散文,描绘的是春之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之夜晚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秋之黄昏天空中的归鸦与大雁以及冬之早晨手捧炭火的闲逸。作者感受细腻、选材视角独特、善于在大的静态背景之下描绘动态之美。适合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
《鸟的天堂》是作家巴金的经典散文。文章意境悠远,文笔质朴。作者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鸟的天堂的静谧、富有生机,其画面令人神往。阅读中,学生可以对比傍晚茂盛而幽静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雀跃的大榕树,一静一动,特点鲜明。
《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描写了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从家里追到院子里,再从院子里追到院子外,一路追寻月亮痕迹的童年往事,充满了童真、童趣。文中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这些画面如梦似幻,充满了情趣和禅意。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词语。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本单元要求会认读的生字中,“更、悄、累”是三个多音字,可借助字典,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读音。创设情境,如“累累”表示“一连串”,一连串的果实、一连串的伤疤、一连串的罪行,引导学生在拓展中完成积累。生字的识记可以借助组词、字典、形声字展开,也可以看字形猜字义,如“愁”为心上秋;“旷”是太阳照在广阔的地方叫人心情舒畅;“眉”是眼睛上竖着眉毛。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一般都是左窄右宽,但是“纠”字是左右等宽;左中右结构的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分布均匀;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一般是上窄下宽;半包围结构的字中,“眉”的书写要注意先外后里,左下包围结构的“逸”字是先里后外。
古诗词学习要充分利用注释,“归”“下”“对愁眠”等动词可以通过想象画面去理解,“故园无此声”这一类饱含情感的语句可以创设情境,展开联想来辅助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默写《枫桥夜泊》。
本单元共选取了古诗词三首,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都写出了自然之美。朗读指导时要注意《山居秋暝》是五言诗,要掌握“二三”停顿法;《枫桥夜泊》是七言诗,采用“二二三”停顿法;《长相思》是一首词,上阕和下阕之间有停顿。可以组织学生个别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在教学时,应关注诗词的画面感,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帮助学生记忆。
3.能交流课内外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主动积累。仿照“词句段运用”中的两组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本组的课文内容与“自然之趣”紧密联系,四篇文章语言优美、细腻,充满情趣和韵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关注文字营造出的丰富画面,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课后题要求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即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清泉石上流”是动态。《四季之美》课后题要求联系上下文,体会“夜晚萤火”“点点归鸦”“大雁比翼而飞”的动态之美。《鸟的天堂》写的是同一场景在不同时间段,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景,富有动静变化之美。《月迹》中月亮的足迹不断变化。导语部分提示找一找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静态、动态的描写,并分享感受和体会。通过拓展阅读,梳理这一类景物的描写顺序,为本单元的习作作准备。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回忆并梳理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尤其品味并积累静中有动的句子。“词句段运用”中要求“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引导学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把画面写具体。“日积月累”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白鹭飞”和“桃花流水”等春景,动静结合,宜朗读、背诵,进一步感受动静之美。
单元教学建议
1.多种方法落实语文要素。
本单元以“四时景物”为主题,阅读目标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习作目标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既明确了阅读教学的重点,又指明了学习表达上的重点。
选文可谓匠心独运,涉及古今中外,都是名家名篇,文化内涵丰富。《古诗词三首》中,既有禅意浓厚,表达高雅追求的《山居秋暝》,也有描写江南深秋夜景,表达羁旅之思的《枫桥夜泊》,还有纳兰性德所作,表达军旅思乡寄愁的名篇《长相思》。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所描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四季不同之美,不同的读者可以读出不同的四季之美。近代作家巴金的《鸟的天堂》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南国风光。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月迹》表达了儿童不顾一切追寻“美”的质朴心灵。阅读中,要唤醒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并以初步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作为读写结合点。
2.以读代讲,用好思维图。
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物独特的韵味。每一课都有背诵、朗读的要求,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可以教师范读、想象画面、配图配乐,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更好地把握语气、节奏,在读中品味、积累。
虽然本组课文中有多篇散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思维导图,帮助梳理景物变化的顺序。如《鸟的天堂》中由远到近的行船轨迹,《月迹》中从家里、院子里再到院外的顺序。引导学生思考景物描写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