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交流搜集的桂花资料,交流并读有关诗句。
2.课文围绕着“桂花雨”写了什么内容?
二、走进文本,品味花香
1.默读课文,在描写花香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理解。
2.朗读交流相关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有哪个字说它真的很香?(浸)作者以“浸”写香,化无形为有形,把融于桂花香气之中的幸福感描绘得生动、传神。
②指导朗读。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软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桂花在全年中哪个季节开放?在桂花盛开季节整个村子飘满香气,但作者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难道桂花开了整整一年吗?
②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送给邻居们,有了这桂花,邻居们就可以自己泡茶,做糕饼,享受到这份香甜,所以——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那么你从这个“浸”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快乐、幸福、浓浓的乡情)
③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情感。
(3)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①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急切地盼望着摇桂花)
②“总是缠着”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活中你缠过你的父母吗?
③请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你的心急、盼望。
过渡:因为桂花香、摇花乐,所以“我”才急切地盼着摇桂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摇花的快乐吧!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品悟到摇花的快乐?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动作、语言描写)
②引读:摇哇摇,摇哇摇,摇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摇出香甜、摇出快乐。“这下……”
三、走近母亲,体悟乡情
1.指名读第7自然段。
品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这里”指的是哪里?作者的家乡在浙江温州的瞿溪,“这里”指的是浙江的杭州,杭州有一个叫满觉陇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桂花树,花开时节,那是十里飘香,因为从小有着桂花情结,作者每年都去赏花,回来时总要带一大包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说——(引齐说)
(2)满觉陇的桂花真的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母亲比的不是桂花香味的浓和淡,而是感情的深和浅。母亲喜爱、思念家乡。
过渡: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
2.指名读第8自然段。
(1)出示句子,齐读。
(2)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自从她离开家乡,一直未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你能想象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的心情吗?
(3)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有离开过家乡吗?有感受过吗?
(4)桂花的香,摇花的乐,对童年的怀念……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这就是淡淡的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啊!桂花寄托着“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这就是——借物抒情。
四、走近作者,深化主题
1.琦君的很多作品都寄托着浓浓的思乡情。(出示作品名称)
2.读这些书名,感觉到了吗?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中。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读读琦君的其他作品。
2.喜欢写作的同学,回忆童年令自己难忘的人或事,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下来。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浸( ) 捧( ) 吩( ) 栋( )
侵( ) 棒( ) 纷( ) 拣( )
2.写反义词。
笨拙—— 完整—— 沉浸——
新鲜—— 经常—— 混合——
3.仿写句子。
例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再_____,也比不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子练习。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这里的桂花香。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用上关联词)
作业说明
本课作业共设计4道题。第1题巩固生字,区分形近字;第2题写反义词,正确理解词语;第3题仿写句子;第4题句型练习。
板书设计
桂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