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古人谈读书》是由两则文言文组成的,记录了孔子、朱熹关于读书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第一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二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第四句是孔子说明自己求学的态度,他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第五句是说求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第六句写“学”和“思”的关系。孔子说自己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这说明“思”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阅读链接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文基础字词句
《古人谈读书》课后要求认、读的生字中,“耻”意为“以……为耻”。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本义羞耻。“识”在文中读“zhì”,意思是记住。“矣”是助词,一般用于句末,相当于“了”的意思。“岂”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可以组词:“岂敢、岂有此理”。
指导写字应与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结构联系起来,指导每种字形结构应注意的事项,从而学会迁移运用。如:左右结构的字“诲、谓、诵”都是言字旁,书写时一般都是左窄右宽。掌握了各种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则以后,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就不容易写错。
由于这是文言文,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注意停顿和语气的轻重变化,来理解句子意思、把握句子所要表达的重要内容。通过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教学建议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过注释和借助工具书认读较难的生字。如:“识”在文中读“zhì”,“诲”容易读“huǐ”,正确的是“huì”。
2.文言文读好停顿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外,还可以进行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断句的原因。
3.分享读书感受,交流读书方法。本单元围绕“读书”,为我们展示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体会,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读他人的读书经历,感受读书的乐趣,领悟读书带来的快乐,从而将书本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耻、矣、岂”等生字;读准多音字“识”;能正确书写“耻、诲、谓、诵”等字,注意间架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学习读书的方法,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启发。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读书的方法,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