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单元内容概览
本单元以“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为主题,围绕该主题设置了三篇文章:《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学生可在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学习中,用心感受民间故事,体会传奇色彩,从人物故事性格特征当中学会明辨是非,学习良好品质,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道理。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能力,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
《猎人海力布》用生动、传奇的典型故事片段、真实的语言场景,描写了海力布搭救龙王的女儿小白蛇,从而获得能听懂各种动物语言的宝石,最终在危难时刻,不惜牺牲自己,拯救了村民的故事。面对这样充满神话色彩和传奇魅力的经历,海力布的猎人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挽救村民生命而牺牲自我的最终结局里,整个故事情节在不断曲折变化中层层推进,寓情寓理于故事当中,有强烈的感染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可读性强。
《牛郎织女》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具有比较浓厚的传奇色彩。《牛郎织女(一)》是其中的一部分,讲述了牛郎的身世,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以及织女在天上的生活,通过两个主人公的不同遭遇和生活形态,形成了“人间天堂不可同日而语”的极大差距。通过质朴、平淡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赞颂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课文内容生动,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阅读吸引力。故事情节中途戛然而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后续故事探知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牛郎织女(二)》是《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的后半部分,描写了牛郎织女婚后的生活状态,以及王母娘娘强行拆散了他们的家庭,迫使牛郎织女化为牵牛星和织女星,隔河相望的不幸遭遇。后来,在喜鹊的帮助下,他们才得以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故事曲折生动,震撼力大,画面感强,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去阅读。通过这一故事,学生可从中感悟到,美好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的残忍和冷酷。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查字典、形近字识别等方法,会认会写生字,通过字形字义的分析,正确书写生字。通过感知阅读,层次性理解故事发展脉络。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酬谢”“稀罕”“牛虻”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够运用。
本单元要求学生会认会读会写的生字,可以根据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形声字构字规律,帮助识记区分。这类生字,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运用当中加以理解和记忆,慢慢积累识字经验和方法。
要求理解的词中,“酬谢”“飞禽走兽”等名词可以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实际,对某些生活情节的感知来理解和运用。“无拘无束”“相依为命”“勤勤恳恳”等成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出现,需要借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片段,真实可感地展现,从而辅助理解。而对于“狂风怒号”“震天动地”“晃晃荡荡”等成语,在理解和运用上应该联系在一起,提高辨析和解读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提取关键信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能够准确把握主题,深入主题,了解故事情节的构造和发展顺序。
本单元共选取了三篇极具神话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朗读。针对民间故事当中不同的角色,也可以分角色朗读。《猎人海力布》讲述了海力布一次打猎过程中无意救下龙王女儿小白蛇,因而得到龙王那颗只要含在嘴里就可以听懂各种动物语言的宝石,最终借助宝石而拯救村民,自己却化为石头的故事。文章以浓厚的传奇色彩渲染每一个故事情节,凸显文章主旨,同时也更加体现出主人公海力布善良、诚实的优良品质。在这篇文章当中,无论是事情发展脉络,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都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从一个普通猎人的日常行为中截取片段性的故事场景作为开端,既保留了文体的结构合理性,同时又在细节处加以精致雕琢,使文章充满吸引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文的特点实施创新性教学。把握好文本当中主人公的典型对话,促使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当中,以身试读,以心感悟。《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将故事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部分,这样,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具有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样可以用心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其行为和意识特征。《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三篇文章,讲述了两个民间故事,它们在故事描述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通过结合自己实际生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悟故事中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为民间故事,故事质朴、平淡,其中内涵层次丰富,充满传奇色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握故事结构层次和人物形象特点,抓住重点词句和人物对话,对学生进行启发,品读和思考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哲理。
《猎人海力布》以“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这些对话为线索,说明了宝石的来历,进而对下文故事的发生作铺垫。从这些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海力布诚实、善良的品质。《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这两篇课文讲述同一个故事。《牛郎织女(一)》中哥哥嫂子尖酸刻薄的话对牛郎来说是非常受打击的。“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这一席话,不仅表露了牛郎悲惨的身世,而且凸显了哥哥嫂子卑劣、恶毒的性格。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抓住这些对话,仔细揣摩,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感知人物性格特点。《牛郎织女(二)》中人物的对话相对较少一些,但依然能从简短的对话中显现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体现中心思想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理解故事并自己思考,能够有创意地复述或转述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围绕故事主旨,分清主次,启发诱导,通过对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和场景变化的把握,聚焦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
单元教学建议
1.以讲代背,导图式学习。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为民间故事,学生能够提取关键信息,从而讲好故事,相对于以往的“背”而言,“讲”的弹性限度更大,形式更加灵活,语言情感更具趣味性。比起“背”的枯燥,“讲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对于读故事、听故事的兴趣,但是学生只有对故事情节变化和文本大意有相当的把握,才能把故事讲好。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讲故事之前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情况和理解程度,以及讲故事的过程。选择适当且相互有所关联的关键词创建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并思考,降低故事讲述难度。
2.以读促思,三维一体化。
本组课文皆为民间故事,但其内涵丰富,引人深思。因此,需要促进文本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内化,从而突破重难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相结合,以读落实知识,以读促进思考,达到三维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