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松鼠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松鼠》是一篇介绍松鼠的科学小品文。全文用生动传神的描写和准确精练的说明刻画了松鼠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第1自然段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介绍了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相等外形特征,其中“面容清秀、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格外漂亮”等四字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格式整齐、韵律和谐,“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想象丰富,给人以不一般的联想。
第2自然段作者围绕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性格特征。描写时不仅从正面进行描述“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还从反面进行描述“不躲藏在地底下”“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正反两个方面的说明,让读者更加信服。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松鼠的行动特征。课文先后介绍了松鼠十分警觉、松鼠动作轻快、松鼠存储食物等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看出松鼠是一种乖巧的小动物。
第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搭窝的情况,“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让松鼠搭窝的过程跃然纸上,条理清晰,可读性强。
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是一篇准确说明与生动描写完美结合的范例。在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上与《太阳》截然不同,从表达方法上看,《太阳》主要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则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从语言风格上看,《太阳》一文的语言精练平实,《松鼠》一文的语言生动传神,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阅读链接
蟋蟀的住宅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课文基础字词句
本课生字大多为左右结构的字,这类生字可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识记。比如:“驯—训”“矫—骄”“狭—侠”“歇—渴”“锥—维”,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牢固地记住形近字的字形,提高学生形近字的辨析能力。
可用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生字“杈”“藓”。形旁“草字头”表示植物,“木字旁”表示树木,这样不仅记住字音,而且有助于理解字义。半包围结构的“勉”字,可用组词的方法进行识字,如“勉强”。也可引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在运用中掌握。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抓重点字集中讲解。比如“鼠”的笔顺较多,学生书写稍有难度。上课时,教师可结合生活经验讲解:生活在田里的鼠,我们称为田鼠,肚子上有个袋子的鼠,我们称为袋鼠,喜欢吃松子儿的鼠我们称为——松鼠,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适时强调字的笔顺。
《松鼠》全文语言生动传神。使用了大量形容词,如“乖巧、清秀、玲珑、光滑,警觉”,这类词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借助近义词来解释。还有“歇凉、追逐、触动、光滑、狭窄、脱落、梳理”等词语,可借助画面感比较强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文中还有很多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短语:“面容清秀、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摘果实、喝露水、那样锐利、那样敏捷”,这类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
教学建议
《松鼠》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作者用生动传神的描写和准确精练的说明刻画了松鼠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全文条理清晰,描写生动细腻。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主要有四项:学习字词、提取梳理信息、感受语言风格、改写练笔。教学时,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1)提取梳理信息:本课介绍松鼠的信息较杂,梳理信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分条列举信息的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提取归纳相关信息的能力,力争做到信息准确,没有缺漏。
(2)感受语言风格: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教学时,可结合课后习题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一文中对松鼠的记载和课文中对松鼠的描述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关注。说明性文章既可以像《太阳》一文,采用平实的语言风格,也可以像《松鼠》一文,采用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无论哪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
(3)改写练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读、会写。学完本篇课文之后,学生知道了说明性文体既可以采用平实的语言风格,也可以采用活泼的语言风格。教学时,可结合“初试身手”第二题,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为单元习作作铺垫。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驯、矫”等生字,会写“鼠、秀”等生字,能借助近义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乖巧、驯良、清秀”等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相关特点,提取梳理相关信息。
3.抓住准确生动的语句,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相关特点,提取梳理相关信息。
2.抓住准确生动的语句,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