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月迹

第24 *课 月迹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景。

第1~2自然段,写“我们”在堂中赏月,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

第3~20自然段,写“我们”院中寻月,描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借助奶奶的话,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连在一起,写出了孩子特有的趣味和想象。

第21~24自然段,写“我们”河边寻月,发现上湾、下湾、水里、天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课文中的语言动人、充满童真童趣。第2自然段,写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帘格儿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第3自然段写院子里的月光玉玉的、银银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这样的描写有儿童的语言特点。文中儿童的想象也颇具趣味,如,在院中寻月时,看见桂树缀满累累的骨朵儿,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听到奶奶说月亮里有一个女子时,便想到“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文中人物的感受也很细腻,当月亮爬上穿衣镜时,我们“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当奶奶说月亮上有桂树时,“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等语句,都是孩童特有的感受,体现了作者感受的细腻和描写的传神。

课文配有插图,第一幅是月亮透过竹窗帘儿照进屋子的情景,对应课文第2自然段。第二幅是明月下的村舍全景图,天上的月亮和小河里的月亮相映成趣,古朴的屋舍与幽深静寂的小巷更衬出月夜的静谧。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

阅读链接

月鉴(节选)

贾平凹

月亮正要出来,就在草坝的那边,一个偌大的半圆。那是半团均匀的嫩黄,嫩得似乎能掐出水来,洁净净的,没一点儿晕辉;草坝子上却浮起了一层黄亮,竟使人疑心:这月亮从黄草里生出来,才染得这般颜色了。

我定定地看着月亮,竭力想把那烦恼忘却,月亮却倏忽间是玫瑰色的粉红了,似乎要努力从草丛中跃起,却是那么的艰难,草丛在牵制着,已经拉成一个锥圆形状;终在我眨眼的工夫,一下子跳出一尺高来。草坝子上,现在是一层淡淡的使人伤感的橘红,而且那淡还在继续,最后淡得没了色彩,月亮全然一个透明的镜片,莽草也像柔水一样的平和温柔了。

海上的日出,我是见过的,大河的落日,我也是见过的,但是,那场面全没有这草坝上的月升优美。我竟有了惊异:漠漠的天空有了这月亮,天空这般充实;草坝有了这月的光辉,草坝显得十分丰满;我后悔今日才深深懂得了这夜,这夜里的月亮。

我闭上眼睛,慢慢地闭上了,感受那月光爬过我的头发,爬过我的睫毛,月脚儿轻盈,使我气儿也不敢出,身骨儿一时酥酥地痒……睁开眼来,我便全然迷迷离离了:在我的身上,有什么斑斑驳驳地动,在我的脚下,也有了袅袅娜娜的东西了。回过头来,身后原来是柳、草,阴影匝匝铺了一地,层次那样分明,浓淡那样清楚……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风,草面在大幅度地波动,满世界潮起泠泠声,音韵长极了,也远极了,夜色愈加神秘,我差不多要化鹤而登仙去了呢。

……

我侧起头来,突然想到:在这坝里,有了月亮,世界上的万物便显出了存在,如果没有了这轮月亮,那会是多么可怕的黑暗啊!

月亮该是天地间的一面镜子了呢。

课文基础字词句

本课要认识的生字中,“嫉妒”与“忌妒”的词意相同,但字音不同,学习时,要强调“嫉”读“jí”。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嫦、娥、瓷”。

学习多音字“悄”,可结合词语“悄没声儿”,引导学生理解当“悄”读qiǎo时,意思是寂静无声,再读好“悄没声儿”这个词,注意“没”读轻声“mo”。引导学生“累”读léi,表示一连串,积累“果实累累”“伤痕累累”“罪行累累”来加深理解。

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紧扣本单元的阅读重点,在前几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1.默读课文,找出月亮的足迹并梳理脉络。

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追寻月亮的足迹,梳理月迹的思维导图: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水里、眼睛里……再对月迹进行归类,发现寻找月亮的地点变化:家里——院子里——院子外。

2.自主阅读,圈画出有趣的语句并交流。

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后进行交流,之后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的交流一般可以分两个方面:

一是家中月亮的描写。交流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有趣之处,想象月亮在穿衣镜上的移动轨迹,感受月亮的动态变化。

二是对月亮下的桂树、院子、小河等事物的描写。交流时,可以先让学生读读自己圈画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让自己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当学生交流月亮动态、静态描写的语句时,可引导学生作比较,比如通过对比朗读,感受月亮动态时的顽皮可爱、静态时的恬静柔美。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月亮的足迹,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脉络。

2.发现文中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对比不同,体会动词和叠词的妙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1.发现文中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对比不同,体会动词和叠词的妙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古诗激趣,整体感知

1.看诗句,说月迹。

出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依次说说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呈现群山、松林、海上月亮的图片。

2.板书揭题。

书写课题,简单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贾平凹去寻找月亮的足迹。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笔在文中标记。

2.出示思维导图,指名汇报,依次出示月迹。

根据课文内容,先将月亮的足迹补充完整,再按地点的变化分类。

img

按地点的变化分类,学生自主分类,指名汇报。

img

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变化顺序,写出了月亮足迹的变化。

三、聚焦景物,感受画面美

1.聚焦动态,感受画面美。

(1)出示第2自然段,自由朗读,并在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做上标记。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汇报交流,相机正音。

预设:

①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相机正音,此处“没”读轻声“mo”,指导读好长句“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思考: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是怎样的“溜”?

交流梳理:优雅地溜、轻巧地溜、调皮可爱地溜。

②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有些词本身没有画面,却能把画面一个接着一个串联起来,一层接着一层送到我们的心里。老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③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人与景相互交融,不光写月亮,还有人物的感受。根据心情词语的提示,读出紧张的情绪。

(3)出示穿衣镜,请学生根据课文提示,上台摆一摆月亮的位置并说说摆放理由。

img

积累动态描写。根据摆放位置按先后顺序说一说月亮的变化,指名说。

2.聚焦静态,感受画面美。

(1)聚焦静态。

①圈一圈:默读第3自然段,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物?

②说一说:小组合作,说一说景物的好玩、有趣之处。

(2)感受画面。

①写一写:小组汇报,指导学生写下批注。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抓“叠词”引导:这是怎样的月光?(玉玉的、银银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此处“累”读léi,表示“接连成串”,补充“果实累累”“伤痕累累”“罪行累累”来加深理解。

②配一配:播放活泼、舒缓的两段音乐,请学生选择,并说说理由。配音配图,有感情地朗读。

3.对比描写的不同,发现写法的精妙。

(1)思考: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

(动词:动的变化;叠词:静的享受)

(2)小结:动中有变化,静中有享受。

四、关注动、静描写,体会细腻的感受

1.关注动、静描写。

默读课文其他片段,找出一处月亮的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并摘抄下来。

img

我的摘抄卡

img

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摘抄的语段,交流感受。

2.指名汇报。

预设: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静中有享受,“淡淡的、痒痒的”,对月的感知从视觉过渡到了触觉,非常细腻的感受。

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院门。

动中有变化,一系列的寻月活动,感觉月亮无处不在,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3.小结延伸。

我们的心底肯定也有一处最美、最难忘的景物。你可以写一写自己心里的景物,写一写感受。如果能用上动词描绘出动态的画面,用上叠词渲染出静态的美,那就更好了。

板书设计

月迹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