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父爱之舟

第19课 父爱之舟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舟”为线索,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首尾呼应。全文共10个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回忆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生活中的点滴,后一部分则是围绕父亲支持“我”读书展开的场景。全文语言平白如话,字里行间里却融入了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及对父亲的怀念,感人至深。

课文借梦境来回忆往事,再现了生活的场景,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沉的父爱以及对父亲的深切的怀念。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呈现,开篇第一句说了一半的话,“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梦中的经历究竟让自己怎么了,作者并没有明说,而是紧接着说“刚刚梦醒”,可见作者是梦中惊醒的。读到结尾“……醒来,枕边一片湿”才知道梦中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让作者泪流满面,悲伤至极,梦中惊醒,因此开头说了一半的话,可能是因为思念故去的父亲而哽咽,无法说全。这部分在学生对全文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才能明白这简单的话语里满含着对父亲的思念。

第2~9自然段描述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场景。它可以分为两部分,第2~4自然段是生活中的点滴场景,第5~9自然段是支持“我”读书的场景。

第2~4自然段写到了三个生活中的场景,分别是跟父亲卖茧子买枇杷的场景;摇船去报考住旅店被臭虫咬的场景;逛庙会吃凉粽子、买热豆腐脑、做万花筒的场景。这三处场景,由略到详,勾勒出一个慈爱的父亲,虽然家境贫困不能给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倾尽所能让孩子感受生活的乐趣,从中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理解和精心付出。

第5~9自然段又将场景转移到支持“我”读书上来,共写了五处场景,分别是:大雨大雪天,背“我”去上学;即使变卖东西,也要如期缴费;到校为“我”铺床,心酸痛哭流泪;熬夜摇橹,让“我”安心睡觉;偶尔小憩之时,抓紧缝补棉被。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无微不至的爱都蕴含在了一个个的场景和细节之中。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回想往事,记忆犹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父亲的爱和深深的思念愈来愈浓厚,即使多年以后,父亲仍频来梦中,每每想起,一幕幕呈现眼前,泪流不止。

文中除了写到父亲对“我”无私的爱,字里行间也饱含着“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比如:宁愿被臭虫咬,也不换房间;一晚热豆腐脑,也要两人分享;期望“我”念好书,所以从不缺课;不负支持期望,如愿考取师范等。正因为有了父亲无私的付出,所以年少的“我”早早就懂事,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全篇以“舟”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报考和上学总是离不开小渔船,父亲在上面摇橹、做饭、缝补棉被等,这一切都是为了供“我”上学,父亲和小渔船的形象在作者的记忆中融为一体,特以此为题,题目中的“舟”不仅载“我”求学,还满载着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正是这深深的情感串联起了全文。以梦境形式呈现,更易于抒发情感,表达文章主题。

阅读链接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课文基础字词句

本篇课文中,要求会认读的字中合字体较多,大部分可以用已有的识字方法来完成。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主动识字,老师对识字结果进行检测即可。

对于生字的教学要注意间架结构的分配,如“糖、枕”与一般左右结构的字一样,注意左窄右宽,同时还要注意偏旁部首的变化。如上下结构的“毕”,要注意下面“十”的一横托住上面的部分。

对于本课词语的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字义理解词义:在认读“报考”一词时,学生可以拆分来理解,“报”的意思是报名,“考”顾名思义是考试,意思就很明显了。

(2)找近义词理解词义:如“磨灭”,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朗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及父亲的“背影”,自然而然能找到它的近义词“消逝、消灭”。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在认读“庙会”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当地的庙会是什么时间,都有哪些活动。顺势总结,庙会是市集形式之一,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4)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以“教训”一词为例,学生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语句,并通过朗读“住旅店被臭虫咬”的事,感受到花了钱,还休息不好,不如在小渔船中安心,节省开销。这也是“我们”不上岸的原因。

本课目标要求能够根据关键词或小标题来叙述故事,因此在叙述故事时,要注意句式的使用,讲清因果关系,讲明故事情节顺序。

教学建议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借助生活场景的再现,感受父亲深沉的爱和作者的无尽思念。在教学本篇文章时,要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读中感知大意,感受情感,感悟形象。本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主要有四项:认字识词,夯实基础;感知文意,标题概括;品析重点,感悟形象;首尾呼应,升华情感。在教学中要在落实字词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认字识词,夯实基础:字词学习要具有典型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选择重点字词进行教学,将字的读音、运用,词的意思、运用教清楚。本课生字词多,可采用分组的方式,不同的组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2)感知文意,标题概括: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文章的方法,本课可以通过提取关键词、小标题概括、思维导图的方式讲清故事大意。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利用小标题概括的方法来进行整体的概括。学生整理好小标题以后,利用它来练习用自己话讲故事,并尝试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多说一说,争取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3)品析重点,感悟形象:本篇课文中写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很多生活场景,在学生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再读文章,找出文中最令人感动、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以此为例,进行分析品读、交流,想象文中的“我”就是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爱。

(4)首尾呼应,升华情感:本篇散文首尾各一句话,开始说“我刚刚梦醒”,最后写到“……醒来,枕边一片湿”,省略号表示事情列举的省略,从“枕边一片湿”可以看到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这艘承载着父爱的小船一直荡漾在作者的心中。课文中的两幅插图,都是作者吴冠中本人的作品。第一幅画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致:小桥、流水、小船、白墙黛瓦的民居,作者用简单的色彩,描绘了家乡的风光。第二幅画的是江面上有几只小渔船,有的近在眼前,有的驶向远方,呈现出作者对小渔船独有的情感。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认读“茧、冤”等生字,学会写“蚕、考”等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渔船、报考”等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品析印象深刻的场景,感受文中表露的情感。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2.品析印象深刻的场景,感受文中表露的情感。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词语板贴。

2.多媒体课件。

3.作业练习纸。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