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忆读书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忆读书》是冰心讲述自己读书的故事,课文开篇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给人一种听老奶奶讲故事的感觉,接下来作者讲述了自己读书的经历,还讲述了读书、选书的方法,最终告知大家要好读书,读好书,文章读起来不但亲切,更让人乐于接受。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共四个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读书引出下文。第2~7自然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第8~10自然段概括自己读书后的感触。第11~12自然段强调读书、选书的方法。其中全文的重点内容是讲述读书好,比如: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性格和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作者认为要内外兼美。何为外在美?语句优美,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明。何为内在美?充满质朴的真情实感。但一本好书,除了这些,还要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写作(学习),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做人),激发人的各种情感。
阅读链接
谈读书
老舍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矫正之法有二:一曰随读随作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这么办过,确有好处。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可惜,我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有许多读过的著作都忘得一干二净。既然忘掉,当然说不上什么心得与收获,浪费了时间!
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实在有好处。这会使我们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研究兴趣,尽管我们并不想作专家。有了这点兴趣,用不着说,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人的喜恶去评断,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及至读了有关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不便自作主张。不是的。这是说,我们看了别人的意见,会重新去想一想。这么再想一想便大有好处。至少它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判断,减少了偏见。去掉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个人感情上所喜爱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课文基础字词句
本课识字量较大,容易读错的有“浒、栩”,比较难读的有“煞、寇”,还要注意多音字“传、着、卷”。
要求会写的字也有较容易出错的,其中关键笔画要提醒:“葛”字人的下面只有竖折,“衰”字口上只有横,要伸出来的横,“津”字第五笔横要伸出来。笔顺需要提醒的是“舅”上面的“臼”的笔顺。
教学建议
1.紧抓课后习题,把握编者意图,结合年段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以课后第一题为抓手,带领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从而对课文有整体把握,进而探讨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2.结合单元目标,探讨读书方法,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建议在整体把握课文后,对文章的要点进行学习。既能突出本课内容重点,也能达到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3.解读课文时要注意,因为本文行文主要以作者述说的角度展开,所以朗读时可以采用娓娓道来,不急不躁的语气、语调,不要矫揉造作。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舅、津”等生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读书的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3.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读书的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2.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