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一、对比交流,认识“词”
1.依次出示古诗的题目、作者和插图,回顾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比较《古诗三首》和《古诗词三首》,比较标题和内容,说说不同之处。
预设:前者都是古诗,后者出现了词;前者三首都是七言绝句,后者由五言诗、七言诗和词组成。
2.认识词:诗歌的另一种形式,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读的时候要注意上阕和下阕的停顿。
3.板书揭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发现“景”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
(1)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①小村庄在月色的映衬下显得更(gēng gèng)加宁静,偶尔能听到几声打更(gēng gèng)的声音。
②高大的柳树深处传来聒(guō kuò)噪的蝉鸣,潺潺的溪水边留下姑娘们美丽的身影。
③我在湖畔(bàn pàn)漫步,看见桃花开得正艳,草儿在微风中向我招手。
(2)学习“畔”:表示“边”,联系生活,积累“河畔、桥畔、耳畔、枕畔”。“那畔”在词中指关外。
(3)指导书写“畔、愁”:说说书写的注意事项。
3.读好诗词。
(1)指名读,相机纠音。
(2)教师范读,注意“二三”“二二三”以及上下阕的停顿,读出节奏。
(3)学生同桌互读。
4.整体感知。
(1)从诗句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同桌合作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
引导关注题目和注释:山居秋暝,居住在山里,见到的秋天日落时分的景色。枫桥夜泊,晚上把船停靠在枫桥。长相思,词牌名,此词牌名常表达思念之情。
(3)出示学生的梳理结果。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三、聚焦画面,发现“动态”
1.聚焦画面。
(1)指名读《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其他人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尝试用小标题概括两首诗。
预设:
空山新雨图、浣女喧闹图、渔舟莲动图、月落乌啼图、江枫渔火图等。
2.发现“动态”。
(1)画面归类。
静态:明月松间照;江枫渔火对愁眠。
动态: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
(2)小结:有的画面中出现了声音、动态的变化,属于动态描写。反之,相对没有变化的,属于静态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积累两首诗句中的动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