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猎人海力布

第9课 猎人海力布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猎人海力布》是一则民间故事。全文共11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海力布无意间搭救了龙王女儿小白蛇而获得龙王那颗含在嘴里便能听懂各种动物语言的神奇宝石,最终靠它挽救了全村人性命却牺牲了自己的故事进行阐述。从海力布搭救小白蛇到挽救村民生命,都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和诚实。文章开头的第1、2自然段便交代了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助人、受人敬重的人,为下文他善良的行为作铺垫。在下文当中,他本可以得到珍宝,然后无忧无虑,从此不用再靠打猎谋生,可他放弃了,要了那颗有助于打猎的宝石,于对比中更加凸显了海力布优秀的品质。第3自然段至第10自然段,海力布只想帮助他人,并不求回报。他之所以要那颗宝石是因为他是一个猎人,如果有了宝石,就可以打更多的猎物分给乡亲们。所以说,他要宝石并不是为了自己,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海力布得到宝石即将离开的时候,小白蛇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了,无论动物说了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但是,当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海力布还是站出来了,向村民们告知了一切,挽救了他们的生命,面对变成石头的悲惨结局,海力布毫不畏惧,最终化为了石头。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阅读链接

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捷,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对其大加赞赏,并命令他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最初的文字。

(有删改)

教学建议

1.开发课程资源辅助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本篇课文可以通过图片资源辅助教学,并适当调整,优化教学。

2.侧重于朗读训练,感受语言形式多样。在重点词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本课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朗读的语气。如“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从海力布这样的口气当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临危难时刻,他是多么着急,为所有乡亲的生命担忧。读海力布的话时,要用较快的语速、沉重的语气,读出海力布的紧张与焦虑。通过语气,让学生感受到海力布的性格特点。

3.调动学生积极性,分角色朗读。抓住文中留白的部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平台,创造说话机会。同时,锻炼学生复述和转述故事的能力。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通过熟悉课文后,能抓住描写海力布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的人格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明晰课文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内容后,学习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2.结合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