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20 *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主要叙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作家。“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以作者父母的两个极端的评价为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可划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细腻的描写为主,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来进行朗读,感受“我”当时的心情;第二部分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理解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两种看似不同的爱,出发点都是希望“我”健康成长,逐步走向成功。

第1~14自然段讲了“我”七八岁时写下了第一首诗,父母对这同一首诗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从神态、语言、动作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母亲,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到由衷高兴,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从语言、动作上来加以描写,着重从语言表现,作为父亲,他看到“我”骄傲的神色,之所以严厉批评“我”,是想提醒“我”不要骄傲。两种不同的评价使“我”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件童年故事,以文中“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进行,从得到母亲表扬后的兴奋、激动,到等待父亲的焦急,直至“我”扑在床上失声痛哭的难过。学生可以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从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的描写中,找到“我”的心理变化主线,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意,走进人物。

第15~17自然段写作者“后来的认识”,正因为有母亲的鼓励,“我”一直坚持写作,也正因为有严格要求的父亲,使“我”尝试学着进行修改。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绩的取得,反观童年的这个小插曲,“我”越来越认识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源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设想仅有表扬和鼓励容易让人自满和浮夸,并迷失方向;仅有批评容易让人颓丧和自卑,丧失信心。正因为有父母这两种不同的爱的表达,使得“我”明白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按照“事例+道理”的结构叙述,故事以心理变化为线索,长大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反观这一生活中的小插曲,令“我”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以及人生的道理。

阅读链接

最幸福的一晚

那一晚犹在眼前,那时的我十二岁。

妈妈爸爸带着我和妹妹一路上紧赶慢赶,就是为了在除夕前到达老家。可到底没赶上最后一班长途客车。住旅社一晚需要十四块钱,爸爸羞愧地摸着荷包,妈妈则犹豫不决地看着我和妹妹。我似乎领会到了什么,拿出我小小男子汉的勇气说:“妈,我们不住店。”

就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夜晚,我们全家蜷缩在车站的长亭下,期待着天亮。冷风中飘来抄手(馄饨)的香气。妈妈兴奋地说,反正我们已省了一笔钱,索性去大吃一顿暖暖身子。我和妹妹当然是拍手叫好,爸爸则舔舔嘴唇,把几张票子数给妈妈后坚守原地。

两毛钱一碗的抄手我们共吃了七碗,辣得我们浑身淌汗,妈妈扳着指头计算说:“我们才花了一块四,以后当家就要这样,既不要奢侈也不要对不起自己。”

过瘾之后,我们开始犯困。爸爸脱下他的军大衣,妈妈脱下她的外套,给我和妹妹做了一个最舒适的地铺,我们很快就睡着了。闭上眼之前,我看见爸爸妈妈哈出的白气在夜晚的灯光下急速升腾……我和妹妹感觉这真是我们在童年过的最幸福的一个夜晚,新奇、有趣又美妙。

很多年后,我们又谈起那晚时,妈妈无意中说:“那晚,是我一生中最冷的晚上。”我突然记起,他们都没有地铺睡,爸爸甚至没吃过抄手,他们都穿着单衣,哆嗦在寒亭的灯光下,守护着他们的两个小天使。他们将寒冷隐藏在我们认为最幸福的回忆里。

课文基础字词句

在本篇课文认读生字的识记中,学生可圈画出相关词语,借助语境自主识记,或借助找形近字来识记。

如“誊、誉”两个字看上去大体一样,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区别,“誉”指名誉、名声、称赞,而“誊”的字义是照原稿抄写。“篇”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再把竹简用绳子或皮条编集在一起,成为“篇”,因此“篇”的偏旁是竹字头。

左右结构的字——“励、版、祥、歧、谨”中,要注意强调偏旁的避让原则,其中要注意“励”的书写,它是“力”部,整体结构左宽右窄。

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不多,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直接出示难读词语的意思,如“腼腆、迫不及待、敬仰、一如既往”等,这样在读文章时,就扫清了字词的障碍,读得正确并且读得明白。

教学建议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本单元的阅读课文,有前两篇的写母亲、写父亲的无私之爱,引申到写父母两人的教育观念。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写自己童年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共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易于理解,同时也学到了长大后的认识,使道理浅显易懂,感知提升。

本篇课文思路清晰,以“事例+道理”的写作结构呈现,故事过程细节描写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抓关键语句品析人物内心的方法,理清心理变化线索,顺势理清文意,帮助学生进行故事叙述。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语文的人文要素。本篇课文中,最后的两个段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从父母对第一首诗的评价说起,谈自己的认识,明了父母的表达方式虽不同,但是出发点都源于爱,才使得“我”有了现在的成绩。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可以让学生反观自己的父母,回想生活的一些场景,说说自己的体会。通过语言的实践,如讲故事,交流讨论,结合生活畅谈道理等形式,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誊、励”等生字,注意左右结构生字的间架结构,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3.通过细节描写找到作者心理变化的线索,了解故事大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对这两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2.通过细节描写找到作者心理变化的线索,了解故事大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对这两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准备

1.词语板贴。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破题开篇

1.“精彩、糟糕”引题。

(板书:精彩,糟糕)

区分“精彩、糟糕”:读读这两个词,说说你的发现。

这是一对反义词,“糟糕”二字都是米字偏旁。

2.补充课题。

“极了”“透了”这是表示程度很深。你还能列举类似的短句吗?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这样一对反义词的呈现是要表达什么呢?为什么加上引号?

3.过渡:这样的题目真的是很有意思,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究竟为何加引号,学完课文你就自然明了了。(齐读课题)

二、认字识词

1.出示认读生字,带拼音齐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记。

“誊”可借助形近字“誉”来识记。“誉”指名誉、名声、称赞,是在取得成绩以后很高兴的事,而“誊”的字义是照原稿抄写。

“篇”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原本指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再把竹简用绳子或皮条编集在一起,成为“篇”,因此“篇”的偏旁是竹字头。

“励、版、祥、歧、谨”为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偏旁的避让原则,其中,“励”的偏旁为“力”部,整体结构左宽右窄。

3.出示词语解释: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敬仰:敬重仰慕。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学生齐读,并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批注在语文书上。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后,试填空:巴迪在八九岁时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父亲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

指名回答,同桌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说。

3.题目为什么加引号?(学生发言)

预设:引号的其中一个用法就是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正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文中人物的代表性的语言,所以就加上引号了。

四、角色朗读

过渡:读文章,我们要尝试着读出层次,这篇文章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

1.再读第1~14自然段:在叙述因“我”的第一首诗而引发的小插曲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板书:细节描写)

2.默读课文,品析人物的语言。

出示两组句子:

第一组: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第二组:“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探究差别: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在朗读时,我们要通过哪些重点词语,来决定朗读的语气呢?(兴奋、并不退让)

指名读句子,学生互评。(读出提示语的语气)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4.文中以父母两人的语言为明线,以“我”的心理变化为暗线,画出文中表现“我”心理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上此时的心理词语。

学生交流,老师及时引导。(请学生上台来板书心理变化的词语)

再读文章,读出“我”的心理变化。

五、精读课文

1.探究原因。

过渡:为什么巴迪的父母会有这样近似极端的不同评价?相信同学们读了作者后来的认识应该能明白父母的用心。

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创作了几十部作品的巴迪,作为国际知名的编剧和作家,回想父母对自己不同方式的爱,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以下语句。

预设: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2.引导总结。

对于巴迪或生活中的每个人来说,过度的表扬与赞美会使人迷失方向,变得自大自满;严厉的批评呵斥会让人丧失自信,变得颓丧和自卑。

体会“良苦用心”:父母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成就了如此优秀的“我”,“我”明白了他俩的良苦用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竭尽全力做好自己,把握住人生的方向。

六、谋篇布局

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全文思路清晰,以“事例+道理”的写作结构呈现。回想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事例发生,请试用这样的结构,来说一说你家的小插曲。

指名说。学生交流。

总结:我们要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把点滴经历记录下来。

作业设计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文中的事例讲给家人听。

作业说明

本课作业共有3道题,第1题为积累词句,上课时老师出示的词语解释和自己读文时勾画的词语就是积累的好词;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分析文本,学生自己对好的句子会有更好的理解及运用。

第2题为朗读再提升,本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在明了文意、明白启示的情况下,再读文章既锻炼了朗读能力,又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3题为口语交际练习,把文中事例讲给家人听,不仅使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得以提升,还能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和家人一起谈心并发表意见,为口语交际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细节描写

心理主线

事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