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太阳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太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相关知识以及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全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可在了解太阳相关知识的同时,感受作者是如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将太阳的相关知识介绍清楚的。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反复阅读,感悟说明方法的好处,然后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加以运用,这样从读到写,拾级而上,从而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相关知识,第4~8自然段介绍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其中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将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1自然段,从传说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介绍太阳离我们很远时,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将复杂的、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模糊的知识清晰化。
第2自然段中为了说明太阳体积大,将太阳和地球作比较:“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具体的数字以及和地球体积的比较来具体说明,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3自然段中“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五千多摄氏度”的数字学生很模糊,对于理解太阳的温度到底有多高稍有困难,因此作者举例“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从而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第4~8自然段,依次从太阳和动植物、煤炭、自然气候、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介绍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其中作者在说明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时,不仅有从正面介绍:“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还有从反面进行说明:“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正反两个方面的说明会让读者更加信服。最后一句“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点明全文主旨。
阅读链接
金星
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人们叫它“启明星”;而在黄昏时分,西方余晖中有时也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即金星。金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在第二名,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中国民间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古代神话中,“太白金星”是一位天神。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了。
除太阳和月亮之外,金星是全天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还要亮14倍。金星没有卫星,因此金星上的夜空没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于离太阳比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太阳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孪生姐妹,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但两者的环境却有天壤之别: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不存在液态水,加上极高的大气压力和严重缺氧等残酷的自然条件,金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因此,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
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至485度,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
金星的自转很特别,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是自西向东。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它自转一周要243天,但金星上的一昼夜特别长,相当于地球上的117天,这就是说金星上的“一年”只有“两天”,一年中只能看到两次“日出”。金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形,其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5公里,公转周期约为224.70天。金星的公转轨道很接近于正圆,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周期约为224.7日,但其自转周期却为243日,也就是说,金星的“一天”比“一年”还长。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另外它和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
金星周围有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这些云层为金星表面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借助于射电望远镜才能穿过这层大气,看到金星表面的本来面目。
课文基础字词句
本课生字中“摄、殖、疗”都是形声字。认读时“摄”可以结合生活中天气预报出现的“摄氏度”一词帮助读准字音,注意“摄”的读音是shè,不要错读成“niè”。“殖”可按形近字辨识的方法帮助识记,比如值日表的“值”去掉“亻”加“歹”,就是繁殖的“殖”。“疗”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帮助识记,如“治疗、医疗、疗养院”。“炭”是会意字,教学时可结合字理识字,“厂”表示山崖,“炎”表示大火,即在山崖间伐木烧火,所以“炭”的本义是:由大量木材不完全燃烧而制成的、一种黑色多孔的含碳固体。
要求会写的字有“摄、氏、殖、粮、炭、区、杀、菌、疗”,包括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及独体字。指导写字时,与识记字形结构联系起来,指导每种字形结构应注意的事项,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比如左右结构的字一般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比例,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一般是先外后里,独体字要注意关键笔画。此外,还要强调特殊的字,比如“区”字的笔顺就不是先外后里,“区”的最后一笔是竖折。通过对重点字的比较和强调,从而加强记忆。
本文着重赏析的句子有“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方法的好处,还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说明方法。
教学建议
1.自主识字。
教学时,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抓住重点生字、词语,加以指导。
2.整体感知。
文章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了解文章说明了什么,围绕课后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展开。学生通过默读,了解课文第1~3自然段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第4~8自然段说明太阳和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通过“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句话连接起来,从而掌握全文内容。
3.体会说明方法。
作为习作单元的课文,是为单元习作服务的,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感受说明方法的好处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教师可抓住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其好处,然后结合小练笔加以运用,获得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可以把事物介绍得更加明白的体验。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摄、殖”等生字,会写“摄、氏”等生字,会写“寸草不生、摄氏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基本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句说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基本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句说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并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