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本课由两首古诗一首词组成,都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有山雨过后的秋景,有江枫渔火难眠的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景象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押平声韵。《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字。《长相思》是一首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所以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情侣或朋友之间的久别思念之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于竹林中喧笑而闹的情景完美融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枫桥夜泊》描绘了落月乌啼、白霜寒天、江枫渔火、旅人山寺、城外客船等画面,再添幽幽钟声,一静一动,一明一暗,营造出一种意韵浓郁、空灵旷远的幽美情境。《长相思》则把读者的视野拉到寒风凛冽的塞外,顶顶帐篷,点点灯光;冬夜之静谧,风雪之聒耳;帐外的阵阵寒意,故园的宁静祥和;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山高水长的羁旅场景……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画面冲击感。
这三首古诗词都是名家之作,其中名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等,世间广为传诵。
阅读链接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清]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课文基础字词句
本课要求正确认读的生字中,“畔”读pàn,再组词对比读一读,“榆”与“愉”同音。多音字“更”作表示时间的量词时读gēng,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字义方面可结合课文语境随文了解,学习《长相思》时,可根据“那畔”的注释“那边,这里指关外”,引出“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边、旁”。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孙、泊、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指导书写时要强调,“畔”字的右边“半”中间不要多加一横;书写“孙”时,要注意“小”左边的点要穿插到左部的“提”的下面。“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寺”要写得上宽下窄,“土”的竖和“寸”的竖钩要错开,不要对齐写。
教学建议
1.紧扣课后题展开教学。
每一课的课后题是教学的任务指南。细读文本会发现,本课的课后练习,已经为初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提供了很好的支架——想象画面。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身处其中,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当学生描绘出“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里”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明月松间照”的静态场景;当学生描绘出“仿佛听到泉水潺潺的流淌声、浣女的欢笑声”以及“仿佛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晃动的景象”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场景。在初步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2.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象景象,不仅可以帮助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还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景象之美。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建议用相对缓的节奏朗读静态描写,用相对明快的节奏朗读动态描写。
如读《山居秋暝》时,可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诗句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动态描写的诗句要读得活泼些,声音也相对响亮明快,似乎让人感受到了动态场景。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熟读成诵。读《枫桥夜泊》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人漂泊他乡时,身边没有亲人陪伴的孤单和凄凉,用比较深沉缓慢的语调朗读此诗。读《长相思》一词的上阕时,可通过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出“山一程,水一程”和“夜深千帐灯”的感觉。学习下阕时,可对比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想象与家人相处的美好,低沉而忧伤地读出思乡之柔情。
3.关注情感。
课后题要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长相思》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如,结合“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身”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强调“身”,从而感受词人“身心分离”的痛苦。还可以围绕“故园无此声”引导学生思考:故园真的无此声吗?让学生想象和交流: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从而体会词人身处羁旅荒凉之地时的思乡之情。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榆、畔、更、聒”等生字,会写“愁、寺”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说一说《长相思》的大意,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读三首诗词,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对比发现诗中情感,体会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说一说《长相思》的大意,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