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揭课题

1.出示“舐犊”一词及释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诠释“舐犊之情”的文章——《慈母情深》。

(板书:慈母情深)

2.读了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又有哪些质疑?

预设:

(1)读懂:慈祥的母亲与作者感情深厚。

(2)质疑:慈母与作者的感情有多深?

课题交代了文中主人公和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再读课题,读出中间的停顿,“深”字声音稍长。

3.课文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当代著名作家。1968年到1975年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他主要描写北大荒的知青岁月,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平民代言人”。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父亲》《天若有情》,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人间烟火》,长篇小说《浮城》《雪城》,曾凭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认字识词,扫清障碍

1.会认字。

出示生字,进行组词。

(1)加法识记:魄、纫、颓、惫、权。

(2)找形近字识字:抑、噪、褐、耽。

(3)结合生活识记:兜。

2.会写字。

学生自主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桌交流。

提示:

“碌”字在书写时注意下面的部分不要写成“水”。

“噪”在书写时,四个“口”要注意,尤其是左部的“口”位置要偏上,右边的三个“口”要写得上宽下窄。

“脊”上半部分的笔顺,要先两边后中间,撇捺要写得舒展,下面的“月”第一笔撇要变成竖。

3.词语积累。

(1)找近义词理解:连续、辞退、压抑。

(2)找反义词理解:潮湿、忙碌、阴暗、炎夏、瘦弱。

(3)联系上下文理解:皲裂(出示图片直观感知)、数落。

齐读,试用喜欢的词语表达。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桌互读,纠正错音。

2.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预设:“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母亲在家境极端贫穷的条件下,毫不犹豫地给了“我”钱。

3.试着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我非常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音(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得知我是来要钱买书的,她不顾工友的反对,用( )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后来,我用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而母亲又给我凑足钱买了书。

学生试着说一说,老师出示:

我非常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音(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得知我是来要钱买书的,她不顾工友的反对,用(皲裂)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后来,我用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而母亲又给我凑足钱买了书。

4.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回忆课文,文章共写了哪几个场景?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总结。

预设:渴望买书、工厂找母亲、母亲给钱、母子深情。

5.浏览课文谈谈文中有关钱的含义。

预设:

(1)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2)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

(3)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

(4)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5)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6)“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学生通过读以上语句,来谈谈这“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家庭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业设计

1.会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说明

第1题为课内书写,在写字指导环节完成,确保课内动笔习字的时间、强度和效果;第2题是朗读课文。一篇长课文如果只是占用课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读得越充分,在第2课时的教学过程中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