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备课资料❀
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是习作单元重要的教学板块,是对单元习作教学的铺垫。
一、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习作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教学时既可以放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以总结的形式梳理说明文相关知识,也可以和精读课文的教学相融合,边学习边积累学写说明性文章的相关知识。比如:为了让学生感受说明方法的好处,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好处;在教学《松鼠》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性文章语言风格的不同,其他内容可结合“交流平台”进行补充和完善。
教学时,教师也可适当地补充“说明书”“使用说明”等其他类说明性文章。
二、初试身手
“初试身手”是对“交流平台”相关内容的初步尝试,是单元习作前的小练笔。这部分内容既可以作为精读课文中的小练习,也可以作为单元习作前的准备练习。
其中第一次练笔的重点是让学生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物,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将其介绍清楚。教学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围绕事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练笔时,不必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完整的习作,但要运用说明方法将事物的一个特点介绍清楚。注意列出的数字要准确,举出的例子要让人更加明白,比较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打比方是要读者更加清楚了解事物。
第二次练笔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性文章和散文语言风格的不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分为四步,第一步确定说明内容,首先明确《白鹭》第2~5自然段是对白鹭外形的描写。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对象有哪些特点,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出示白鹭的图片或相关的说明资料,供学生参考。为降低难度还可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白鹭外形的特点。第三步确定说明方法,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能将白鹭的外形特点介绍清楚。最后一步让学生感受改写前后的不同。前者在于抒发作者情感,后者在于介绍事物;前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后者运用了说明方法。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内容特点和写作特点。
2.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内容特点和写作特点。
2.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归纳,总结方法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松鼠》和《太阳》两篇说明文,作为习作单元的课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
预设1:说明性文章是介绍事物的,所以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让读者通过阅读能够获取相关的知识,从而更加了解事物。
(板书:抓住事物特点)
预设2:抓住事物特点只是第一步,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的呢?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
(板书: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预设3:无论哪种语言风格都要以说清楚、说明白为目标。
(板书:注意语言风格)
二、初试身手,尝试练习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写作知识,介绍一种事物。
1.选择身边的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课件出示:
学生读文字,说说作者是如何介绍电视塔的。
学生思考,师生交流。
学生练笔,展示交流。
教师小结: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会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得更加清楚。
2.结合相关资料,试着将郭沫若先生的《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课文《白鹭》对白鹭的外形描写: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教师补充白鹭相关资料:
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鲜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
(1)小组合作,将白鹭的外形介绍清楚。
(2)学生改写,交流展示。
(3)教师提问:两段文字,有哪些不同?
教师小结:前者在于抒发作者情感,后者在于介绍事物,前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后者运用了说明方法。
三、展示成果,交流收获
1.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2.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抓住事物特点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注意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