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慈母情深

第18课 慈母情深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回忆了母亲支持“我”买课外书的往事。家境贫寒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卫军》失魂落魄。当“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的钱时,才发现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辛苦劳作,在震惊和懊悔之时,“我”说明来意,母亲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用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想到母亲数落“我”一顿,而后又给“我”凑够了买书的钱,就这样,“我”得到了第一本长篇小说。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朗、慈爱的母亲形象。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借助“我”的视角,感受这份母爱的特别之处以及“我”在其中的成长,细细品味,行文中透露出一股朴素而浓烈的母子情。

全文共38个自然段,初读课文,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层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1~5自然段写了“我”想买一本一元多钱的书,但家境贫寒,愿望难以实现,对书的强烈渴望驱使着“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小厂。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尝试找出关键词句,读好重音,从读中体会家境的贫困和“我”想要买书的强烈心愿。

第6~19自然段,主要是写“我”进工厂找母亲的过程中,对母亲工作的场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厂房内环境非常恶劣:潮湿阴暗、闷热嘈杂、拥挤狭窄。“我”不敢相信自己的母亲所处的环境如此恶劣,工作如此辛苦,和自己的心愿相比,内心极度震惊和不安,这也为下文的对话做好了铺垫。

第20~34自然段,是事情的高潮,母亲给钱买书的过程中,以人物对话为主,其中包括母子之间、母亲和工友之间的对话,出现最多的是短句。一是由于环境的嘈杂和母亲工作的急迫,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内心的愧疚使得“我”说不出话来。在“我”硬着头皮说明来意后,母亲的行为与工友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友的话语在中间,前一部分是对母亲的劝阻,后一部分则是对“我”要钱买书的指责,而此时母亲的回答却令“我”意外惊喜,这里有对“我”读书的认可和支持。教学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人物形象的高大。课文选材于现实生活,但文字读起来却能让人有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读有所感。

第35~38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完美的结局中一定有爱的元素穿插在里面,正因为母亲的理解与支持,使“我”的心智成熟了,为母亲买水果罐头和领悟生活真谛的同时,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阅读链接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课文基础字词句

本文课后要求认、读的字分别是“魄、抑、颓、纫、噪、褐、惫、耽、兜、权”,其中的“魄、抑、噪、耽、权”可以利用找形近字的方法来识记,“惫、褐、纫”可以借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兜”是会意字,可以通过图片的方法来识记。

要求记、写的生字涉及两种字形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指导写字之前,先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结构,指导每种字形结构应注意的事项,从而学会迁移运用。上下结构的字如“吊、竟”等,书写时要注意重心相聚,比例得当,“脊”在书写时要注意中间的撇捺,一定要写得舒展。左右结构的字如“碌、权”等,书写时一般都是左窄右宽。掌握了各种结构字的书写规则以后,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就不容易写错。

全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语言以对话、抒情为主,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性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作者抓住了对母亲的语言描写:“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瘦弱、为生活奔波的母亲,内心有着一份博大而深沉的爱。在朗读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读出重音,读好停顿。

教学建议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

本课生字涉及两种字形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来自主识字,同桌间交流识记方法,拓宽视野。先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结构,指导每种字形结构应注意的事项。有代表性、易错的生字要示范书写。

2.了解背景,体会矛盾的内心。让学生对于文中的“一元五角”有明确的认知。教学时,学生读文章找到有关钱的语句,感受作者的家境以及社会状况。结合母亲的收入,明白书价相当于母亲两天的工资,意味着全家两天的口粮。但是文中“我”对《青年近卫军》这本书的渴望又让“我”鼓起勇气,从“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在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等语句中,感受到“我”内心的矛盾和对买书的强烈渴望。

3.抓关键语句,体会主题。重点语句应该是在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中感悟出来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勾画批注等方法,让体会留下痕迹。文章对母亲的描写并没有浓墨重彩,只是抓住了母亲的外貌:极其瘦弱的脊背,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皲裂的手指;抓住了母亲的动作: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老师再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带有反复修辞的语句,学生结合上下文来说感受,并用自己的朗读再次表达出来。

4.联系生活,体会情感。课后小练笔中,提示学生回顾生活中令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首先结合课文来说一说文中的“我”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才会有“鼻子一酸”的反应。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说一说,可以是感动的、委屈的、难过的……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点。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魄、抑”等生字;能正确书写“辞、抑”等字,注意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皲裂、忍心”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由感触深刻的句子体会“慈母情深”。

3.通过朗读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体会文中反复出现词语的表达效果。

4.联系课文插图和实际生活,说说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通过朗读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体会文中反复出现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写字练习纸。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