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第2课时

一、字词句运用

1.对比发现。

引导学生对比两组例句,说说例句的相同点。

预设:

每一组都是第一句叙述;第二句描写了画面。

每一组的第二句都更长,第一组中有动态画面,第二组中有静态画面。

2.发现表达。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画面写具体?同桌交流汇报。

(1)拟人。“急急匆匆”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

(2)巧用叠词。“点点、粗粗、疏疏、累累”等叠词的使用,美化了画面,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3)展开想象,画面细节化。第一组,作者留意了夕阳照射的角度、乌鸦的数量和飞行状态;第二组,作者从桂树写开来,描绘了枝、叶、花。

小结: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想象,就可以把画面写具体。

3.选择一处画面,尝试把画面写具体。

提示:可以用上动词写出动态的画面,也可以用上叠词,营造出静态的美。

4.指导表达。

学生汇报,师生共评。

引导:可以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描摹,将画面细节化。例如,可以围绕“河岸”,写一写周围的植物、河里的倒影、河里的鱼虾;可以围绕“玩耍”,分解出“摇晃着尾巴、迈开爪子、脑袋一晃一晃”;可以围绕“阴云”写一写阴云的颜色、形状、大小、质感。

二、日积月累

1.调动已知。

出示《古诗词三首》,读一读。对照《渔歌子》,判断是诗还是词。

介绍:唐朝时期,人们在诗的基础上创作“词牌”,用来歌唱演奏。“渔歌子”是张志和创作的一个词牌。词牌名决定了词的形式——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2.教师示范朗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理解词意,体会词中有画。

(1)理解全词大意。

(2)由词想到哪些画面?试着说一说。

(3)出示画面,感受从高到低、从远到近的描写顺序。

(4)你发现了哪些动态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