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在书馆读书时,严子陵跟一位名叫赵信的同学很投缘。
赵信比严子陵年长四岁。
读书之余,赵信喜欢到近郊看农夫种田,还爱为农夫搭把手;严子陵痴迷野游,常沿着舜水堤坝玩走整天。二人相识后,或结伴去田野助农,或沿堤坝野游,童趣融融。
后来,严子陵天天去赵信家串门。因为赵信有个特别的父亲。
赵信的父亲双目失明,以卜卦算命为业,远舍近邻都叫他赵瞎子。
严子陵第一次见到赵信父亲,感到他虽眯缝双眼,但面容气质和举手投足间,没有一点瞎子相。他喊赵信父亲“赵伯父”,赵信父亲说,喊“瞎子伯伯”吧。
瞎子伯伯很会讲故事,他总会给严子陵和赵信讲一堆故事。他讲的故事,天南地北、山顶海底的都有。在他的故事里,有时人变鬼,有时鬼变人,牲畜木石也懂人话、通人性。祖父说,瞎子伯伯讲的都是“大头天话”(余姚方言,意为神话故事)。
自严子陵和赵信升入乡塾,开始读《孝经》和《论语》后,他再去赵信家时,瞎子伯伯讲的“大头天话”少了,讲历史上发生的真人真事多了。
除了讲故事,瞎子伯伯还会问些功课上的事,如先生今天教了哪些经句,怎么讲读呀之类。
瞎子伯伯对《孝经》和《论语》的领悟,很多地方与先生的讲读不同。每次问完,瞎子伯伯常会发些独特的议论。
严子陵很奇怪,瞎子伯伯看不见书简,何来这么多的学问?
严子陵带着疑问回家问祖父。祖父只知瞎子姓赵,不知他的名字与身世。不过,祖父断断续续听到过一些关于赵瞎子的传闻。据说,赵瞎子本是一位耳聪目明、有才有貌的青年,通四书五经,曾在九江郡为吏,后来不知因何惹了祸,不仅丢了官差,还被人弄瞎了双眼,迫不得已才避迁余姚。
一天,严子陵到赵信家,瞎子伯伯对他和赵信说,今天你俩论辩论辩,《论语》的精髓是什么?
这辩题平常。赵信抢先说,《论语》的精髓在于“仁”。惟求仁,才能爱民。如果不仁,便会失去民心。一部《论语》,仁字出现一百零九次。仁是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严子陵的想法与赵信不同。严子陵说,《论语》的精髓在于“信”。重诺守信,为人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三番强调“主忠信”,主张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信是仁这一道德准则的基石。
赵信反驳说,“仁义礼智信”,仁为五德之首。仁者爱人,天下读书人都懂这个道理。
严子陵辩道,孔子首论“三达德”,孟子增论“四端”,董子(董仲舒)添定“五常”,如是,从“仁义礼”,到“仁义礼智”,再到“仁义礼智信”,成为人之“五常”。董子为何添信为常,因为“仁义礼智信”,都须信以成之,若人而无信,以上四德,皆不可行。
赵信说,子陵所论,人无信,四德皆不行,之前从没听人讲过,连先生也没讲过,难道先生们都不懂此间是非?
严子陵道,瞎子伯伯讲过。
赵信疑问,我爹何时讲过,我怎么没有听过?
严子陵说,瞎子伯伯讲过《曾子杀猪》《卞和献玉》《季札挂剑守约》《商鞅立木取信》《韩信千金报饭恩》……这些故事的要义都在一个“信”字。每次,我听完瞎子伯伯讲的故事,再回嚼先生讲读,才悟到信之真谛。
听完两个学童的论辩,瞎子伯伯心中欢愉。他表扬严子陵和赵信善论辩,肯定二人所论有理可据。但他更赞赏严子陵。他说,子陵读书读得活,小小年纪就有自我见地,难得。
瞎子伯伯评说道,“仁义礼智信”,仁是头颅,信是骨架。当一个人的信用缺失时,连站立都不可能,又岂能言行。
续着这一话题,瞎子伯伯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位好朋友,一起出门去做生意,半路上遇到了北斗真君(掌管人生死的神)。北斗真君说,今天,你俩只能活一个,必须死一个。谁死,你们猜拳吧,输的人就得死。猜拳前,两位好朋友窃窃耳语,然后出拳,“石头——剪子——布——”最后,一个死了,另一个抱着死去的朋友说,兄弟,说好一起出石头,为何我出剪刀,你却出布?北斗真君怪笑一声说,人无信,自作死。说完,飘然离去。
瞎子伯伯感慨道,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心,算计别人最后却算计了自己。有的人傻乎乎准备输时,他却赢了;有的人心切切准备赢时,他却输了。他们都没有守信,只不过有一个是善良的。假如二人信守承诺,一起出石头,说不定北斗真君还会放了他们。唉!人无信,不仅会害死别人,还会害死自己。
瞎子伯伯眼里闪过一丝歉疚,好像联想起什么。
这样的论辩后来经常进行。在辩论中,严子陵的学问飞跃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