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帝元寿二年(前1)六月,哀帝刘欣走完了二十五年的生命历程。他没有留下子嗣,傅、丁两太后已先于他离世,收拾残局的任务便落到了年迈但仍健硕的元后王政君身上。

在得报哀帝病逝后,元后立即驾临未央宫。她收取皇帝玺绶后,火速召王莽进宫,将兵符以及皇宫卫队的统帅权交予王莽,又授王莽百官奏事权。

王莽受命后迅疾行动。第一,以元后之名剥夺董贤的职权爵禄并令他自尽。董贤是哀帝想要禅让帝位的对象,这个隐患必须彻除。第二,迎立元帝的直系重孙、中山孝王之子刘衎即位,是为平帝。君主才九岁,王莽依例请出元后临朝称制。第三,请元后下达诏书,由公卿民主推举大司马,结果“举朝皆举莽”,王莽冠冕堂皇地坐上大司马领尚书事之职。

东山再起的王莽,其职务虽与先前相同,但气势和威严则更胜一筹。王莽将军事权和执政权牢牢攥在手中,整肃朝廷和郡县官吏,大部分要害岗位都换上了自己的亲信。那些想着攀龙附凤猎取富贵的人,无一不以得到王莽的赏识和重用为荣。

偏偏出了两个不知好歹的人,对王莽采取不合作态度,在王莽胜利的笑脸上撒了一把灰。

一个叫彭宣。彭宣是补师丹之缺,成为哀帝朝的大司空。彭宣在朝时慎独正直,从不依附董贤和傅氏、丁氏外戚,颇具人望。故而,王莽复出后,保留了他的大司空职,让彭宣和孔光与自己一起并列当朝三公。做此安排,王莽以为彭宣会感激涕零。可是,彭宣不愿与王莽为伍,更不愿做王莽的应声虫,而以年事已高为由,向王莽提出辞呈。王莽恨彭宣不给自己面子,他在允准彭宣请辞的同时,剥夺了他的一应待遇。

另一个是严子陵。严子陵是王莽重返政坛的主要谋士和功臣,是王莽总揽朝权后需倚靠的智囊人物和执行者。他不与王莽合作,着实让人费解。

王莽秉政后,打算让严子陵任少府丞。少府丞为少府(九卿之一)的副职,秩千石。王莽认为严子陵是个政坛新人,初出仕便得千石官秩,足以令他满意。

当王莽把这一安排告诉严子陵时,不料,严子陵当面辞谢。

王莽问,子陵是否嫌少府丞的官秩低了?

严子陵侧脸不答。

王莽想到严子陵性气狂傲,又为自己重返政坛立下了大功,他在心里盘桓一番后说,我改请子陵出任大司马长史,如何?

严子陵摇头不语。

王莽纳闷了。大司马长史无论实权亦或秩禄已相当高了,严子陵到底想当多大的官呀?严子陵确有柱国之才,难道他真想一步登天当丞相不成?王莽不禁心中窝火。

难为王莽压着心头之火说,子陵先屈就大司马长史,一旦阅历见长,我自有说辞随时拔擢你。

严子陵说,大司马在上,大司马长史这官确实小了一点,我想要大司马转禀皇上,封我为高乐侯、大司空。

王莽恍然明白,原来,严子陵是为师丹鸣冤来了。此时的王莽已与师丹结怨,只是未向严子陵交底。

王莽拉下脸问,你是要我为师丹昭雪平反?

严子陵说,大司马所言不妥,我不是要大司马为师丹昭雪,而是要新都侯兑现在南阳新都侯府时的承诺。师丹若不复官还爵,严光我有何颜面立于朝堂之上?

王莽双手一摊,狡辩道,子陵不懂,师丹先前位列三公,三公职位得由元后决定。显然,王莽开始推诿。

王莽这句推诿弃约的话,倒启发严子陵悟到另一条进路。他心中顿时有了办法。不过,他不忘嘲讽王莽说,严光真就不懂,难道大司马竟与我等百姓一般,连谏言上疏的机会都没有?说完,拂袖而去。